![]() |
|
中國與中東歐16國(“16+1”)合作,成果惠及各國人民,受到普遍歡迎。但是歐盟內部也存在疑慮,認為合作可能會“分裂歐洲”;中國在海外的很多投資,救活了頻臨破產的當地企業,得到企業和民眾的支持,但也引發了當地政府的警覺。
中國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主張要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認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少國家對待中國的心態是復雜的。一方面,他們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巨大的市場、資金甚至是技術;另一方面,他們從資本主義興衰進程中得出的“強國必霸”“贏者通吃”理論,讓他們對強大起來的中國保持警惕。由于文化的差異,很多西方人無法理解中華文明的“和合”文化,無法理解共生共贏的理念,對中國依然保持著意識形態的偏見。
西方對中國的警惕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針對這一情況,中國應主動加強對外溝通、增信釋疑,為國家發展爭取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和良好的國際條件。
中外之間除了要加強高層交往和政策溝通外,還應重點擴大民間交往、增進民心相通,構建起中外友好的強大社會基礎。我建議,中國選派大量年輕志愿者赴海外進行教育等公益活動。一方面可以開拓年輕人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民間接觸,讓當地民眾對中國有更深入的認知,使中國的國家形象鮮活起來。
(本報記者 潘旭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