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9月19日,中國“天健”輪航行在巴倫支海時遇到北極光。“天健”輪于2017年8月31日從連云港出發,滿載風電設備和地鐵盾構機等貨物,取道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的北極東北航道,前往丹麥和俄羅斯的港口。 |
![]() |
圖為“冰上絲路”沿線的馴鹿牧民。涅涅茨人是俄羅斯北方極地區域的一個民族,多數居住在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的北極東北航道沿線的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和涅涅茨自治區。 |
![]() |
2017年10月10日,“雪龍”號圓滿完成第八次北極科考凱旋歸來。圖為科考隊員走下懸梯與前來迎接的人握手。 |
1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首份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指出,中國發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重要合作倡議,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
此舉一出,引起外界高度關注。英國廣播公司表示,這是“雄心勃勃的改變中國與歐洲以及其他地區陸海聯系的更大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合眾國際社報道指出,“從油氣到拓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表示已準備好推動北極國際合作”。彭博新聞社網站認為,此次“一帶一路”擴容再次表明,正當唐納德·特朗普帶領美國“向內看”之際,中國則渴望在全球發揮更大作用。
那么,何謂“冰上絲綢之路”,它的來歷、現狀和前景如何?
“冰上絲綢之路”把“一帶一路 ”連起來
“冰上絲綢之路”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它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和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與北極航道的開發密不可分。
按傳統航線,中國要想與歐洲等國進行貿易往來,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才能到達歐洲各港口,如果油輪重量超過蘇伊士運河的限載量21萬噸,還得從非洲好望角繞行。
相比之下,途經俄羅斯的東北航道可以將航程縮短1/3。它西起西北歐北部海域,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途經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是連接東北亞與西歐最短的海上航線。
早在2015年,中俄總理第20次會晤聯合公報中,“冰上絲綢之路”已見雛形。當時的表述是“加強北方海航道開發利用合作,開展北極航運研究”。到了第21次聯合會晤公報時,表述變為“對聯合開發北方海航道運輸潛力的前景進行研究”。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希望中國能利用北極航道,把北極航道同‘一帶一路’連接起來。”
2017年7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時,明確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習近平表示,“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落實好有關互聯互通項目。”
4個月后在北京會見梅德韋杰夫時,習近平再次表示,要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由此可見,“冰上絲綢之路”這一概念醞釀已久,在中俄雙方共同推動下,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框架內的又一重要議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凱認為,《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由此,“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從理念正式進入到了行動的階段。
事實上,行動已然開始。比如,2月9日,中遠海運日本株式會社與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在東京聯合舉辦“中遠海運北極航線客戶推介會”,吸引了40多家知名日本企業代表前來。
“冰上絲綢之路”熱了北極圈
北極地區豐富的資源、獨特的地理意義以及航運價值,使得該地區戰略價值十分重要。隨著全球變暖,北極海冰加速消融,中俄、中歐來往北極航道的船舶將逐年增多。這條貫穿歐亞大陸和北美航道的航線,有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運輸干線。
雖非北極國家,但北極對中國有重要戰略意義。一方面,北極航道是一條商業航道。中國90%的外貿貨物運輸都依賴海運,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測算,“冰上絲綢之路”將使上海以北港口到歐洲西部、北海、波羅的海等港口的航線航程縮短25%-55%,每年可節省533億到1274億美元國際貿易海運成本。
另一方面,北極航道也是一條安全穩定的能源之路。美國地質局發布的報告稱,北極地區未探明油氣資源占全世界未探明油氣資源的22%,其中包含了全球30%未被發現的天然氣和13%的石油,且大部分在水深不足500米的近岸。我國能源需求對外依存度高,此舉可以開辟新的海外能源基地。
開發北極航道,不僅有利于中國、俄羅斯與西歐、北歐國家的往來,對日韓等東亞國家也非常有利。
最積極參與北極航道的莫過于俄羅斯,北極航道是俄羅斯連接東西方貿易最為便利、高效的交通運輸線。為了“還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普京重提“遠東開發戰略”和“北極開發戰略”。然而,由于石油價格下降以及烏克蘭危機后西方對俄羅斯的多輪制裁,俄羅斯經濟出現嚴重倒退。資金不足讓俄羅斯在建設北極航道上捉襟見肘。
俄羅斯的想法與中國“冰上絲綢之路”的計劃一拍即合。
近些年,中俄在北極商業合作逐年加深。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已正式投產,該項目被普京稱為“俄中友好合作的鮮明例子”;北極地區最大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市的深水港口改造項目,已確定有中國企業參與;兩國交通部門正商談《中俄極地水域海事合作諒解備忘錄》,不斷完善北極開發合作的政策和法律基礎。
除俄羅斯之外,自中國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后,不少北極國家對此反響熱烈。
冰島駐華大使古士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冰中兩國在諸多領域都有合作的潛力,而北極合作將開啟冰中關系新篇章。“冰上絲綢之路”將為中國與冰島在北極基建領域合作帶來新的機遇。
芬蘭對“冰上絲綢之路”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芬蘭希望推動其國內“北極走廊”計劃與“冰上絲綢之路”對接,從而成為聯通北極和歐亞大陸的樞紐國家。“冰上絲綢之路”若延伸至北歐,將大大增加北冰洋方向與北歐國家間往來貿易運輸量。
“冰上絲綢之路”有了“指北針”
白皮書指出,中國對北極資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參與北極航道開發利用,參與油氣和礦產等非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參與漁業等生物資源的養護和利用,參與旅游資源開發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表示,中國政府倡導的是多方合作共商共建北極“冰上絲綢之路”,并將經濟合作的重點放在北極航道和能源合作開發的前瞻性投資上。
在航道的開發與利用方面,新通道不斷被開辟。2017年10月9日,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本次科考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加上2012年“雪龍”號首次成功穿越東北航道,至此完成了北極三大航道的航行。
北極科考船的成功航行,為中國商船開辟北極航道積累了大量經驗,助力北極航道的商業開發與利用。
2013年8月15日至9月10日,歷經27天7931海里的航行,中遠海運集團所屬永盛輪順利靠泊荷蘭鹿特丹港,成為第一艘成功經北極東北航道到達歐洲的中國商船。2015年,永盛輪完成“再航北極、雙向通行”任務。
截至目前,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運特運公司在北極東北航道派出船舶10艘、執行14個航次任務。2018年,計劃新造三艘冰級36000載重噸多用途船,作為北極東北航道常態化運營的主力船舶。未來中遠海運還將繼續派出船舶,實現北極航線常態化商業運營。
政府層面,也為北極航道的開發做了大量工作。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于2014年9月18日,出版了《北極東北航道航行指南》,為計劃航行北極東北航道的中國籍船舶提供包括海圖、航線、海冰、氣象、航行方法、引航破冰服務、應急、沿岸國法律法規等內容的全方位航海保障服務。
2017年12月,中國編制完成《北極東北航道通信指南》。指南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標注了自中國東部沿海出發經白令海峽至北極東北航道沿岸17個主要海岸電臺分布及業務開放情況,為北極東北航道船舶運輸提供參考。
當然,在推進“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
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薄弱的基礎設施,使開發“冰上絲綢之路”成本高,且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北極航道并不具備全年通航的資格,北冰洋溫度常年維持在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之間,一年僅有兩三個月海面冰層能夠融化。從商業角度來看,時間顯然太短了。
北極對于環境變化非常敏感,這要求參與北極治理、開發者要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參與撰寫白皮書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所所長助理趙隆表示,和北極圈國家比較,中國在科研水平上是后來者、追趕者,對北極航道的探索與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提高科研水平。
即使困難重重,中國建設“冰上絲綢之路”的腳步也不會停止。事實上,許多重大項目已有進展。
比如能源合作開發方面,中俄合作進展良好。在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全價值鏈參與該項目運作。截至2017年10月底,中俄雙方已簽訂96%產量共計1478萬噸液化天然氣長期銷售協議。中石油與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一共為項目完成等值190億美元國際融資,占比達63%。
如今,《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使建設“冰上絲綢之路”有了“指北針”。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表示,中國將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俄羅斯等有意愿的國家共同建設“冰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