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8日,新加坡,在圣淘沙名勝世界內,人們正在進行舞龍表演,迎接春節的到來。2月16日將迎來傳統的中國農歷新年,這是華人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盛大的節日。 |
![]() |
圖為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唐人街商店在春節前售賣年貨。 |
據俄新社報道,隨著中國春節來臨,一年一度的“春運”開啟,全球規模的奔波忙亂也開始了。數億中國人從東西南北趕回家過年,還有一些人到國外度假。那么,數千萬海外華人又是如何過春節的呢?
春聯窗花,張燈結彩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召喚著在外拼搏的游子,回到家鄉的懷抱。家人圍坐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祈愿未來會更好。
馬來西亞華人林克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年廿九下午一直到年三十早上是整晚菜市,他的一家人會去菜市場跑,感受春節的氣氛。
“一家團聚是最幸福的時刻。”越南胡志明市啟秀華文中心蕭潔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越南華人過春節的習俗和中國差不多。年三十,晚上吃團年飯、守歲、打牌、逛街、看煙花。還會到廟里拜拜,求一家平安。
韓國華文教育促進會會長張瀾政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春節的早晨,大家穿最好的衣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祀后,晚輩向長輩拜年,并接收長輩的壓歲錢。家人坐在一起吃年糕湯,“韓國人認為吃了它,就算長了一歲”。下午,人們互相走親戚串門,給親朋好友拜年。春節期間,還有擲骰游戲,放風箏,抽陀螺,翹翹板等很多民俗活動。
而春節前的必要準備,便是打掃房屋。盡管日期不盡相同,但都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很多海外華人的家里也已換上了紅紅火火的“春裝”。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光華中文學校校長游恒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展示了她家里喜氣洋洋的裝飾。她表示,這些中國節裝飾,今年在沃爾瑪超市也可以買到了。當地一些華人說,也要買一些來增添喜氣。
“過年一定要有氣氛,周圍張燈結彩的大環境,會讓人沉浸在其中。”丘金蓮已經在毛里求斯過了十幾年的春節。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她說毛里求斯是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國家,所以,春節的氣氛,只有靠當地華人盡心盡力地營造,用形式感染當地華僑華人和其他種族的人。
“我們過春節,就像小的時候在中國過春節一樣。”美國紐約河北同鄉會會長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他家里會貼上春聯和窗花,還掛著小燈籠。他還會給孩子們穿上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服裝,“女孩穿旗袍,男孩則是戴著小帽的唐裝。”
不像在中國,海外國家并沒有春節假期。西班牙塞維利亞中文學校教師劉阿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西班牙沒有春節假期,大家都照常上班、上學,因此春節過得比較簡約,但簡單也有簡單的過法,掛上紅燈籠,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頓飯。
“春節對于我們來說,是大節日。雖說在英國沒有對應春節的公眾假期,但我家一般都會給自己放個假,大人孩子一起熱鬧熱鬧。”英國華人林穎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選擇休假的還有巴拿馬的僑胞。“大部分僑胞會休假一天不營業,但在主流社會工作的華人還是正常上班。”巴拿馬華文教師溫衛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以往她們姐弟幾個家庭也是湊在爸媽家過年。“大年三十晚上,零點就聽到炮竹聲,美麗的煙花出現在巴拿馬的天空。”
自辦“春晚”,熱鬧過年
在中國,年三十晚上,很多家庭都會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即“春晚”。其實,有些海外華人也會觀看,與國內同胞共同感受春節的氣氛。此外,他們也會舉辦自己的“春晚”,熱鬧過大年。
“我家的春節,每年都是在緊張忙碌的春晚準備、排練和演出中度過的。”塞浦路斯中塞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席韓梅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回顧當地華人春晚十幾年來一步步成長的過程。“當時還是留學生的我,跟我們大學的校長反映,多數留學生家里沒有網絡或衛星電視,看不到中央電視臺的春晚。后來學校安裝了衛星天線,大家就可以觀看了。”如今不但可以看春晚,還有豐富多彩的節目表演,抽獎和年夜飯。節目是由華僑華人和當地民眾準備的;年夜飯,則是華僑華人友好協會的成員們“一起采購和烹飪出來的。”韓梅梅動情地說,“你可以想象,十幾個人圍坐,包出幾千個餃子的場面。”
毛里求斯春晚也已舉辦多年。除了能讓散居小島上的華人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歡聚一堂之外,還能夠讓有表演天賦和演出愛好的華人孩子在一展才華。丘金蓮表示,雖然遠離祖國,文化的距離也拉遠了,但豐富精彩的聯歡晚會節目,總會讓異國的游子備感親切。“春節文藝匯演于我們,宛若祝年酒,只有在新春佳節時才愈發醇香。”
一系列歡慶活動的背后,都離不開僑團、僑社的支持。
巴西華人協會秘書長張立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僑社每年都會組織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活動。場地不僅限于劇場,還會深入到巴西當地人中去。日前,華星藝術團就在圣保羅最熱鬧的大街上進行了一場快閃活動,讓巴西人了解中國文化。
對于巴拿馬僑社來說,今年是特別的一年,因為這是中巴建交后第一個春節。溫衛紅表示,各同鄉會都在籌備不同的春節聯歡會和廟會等。“當地巴拿馬人也很期待我們的春節。”
“像紐約法拉盛每年都有春節大游行,華人社團會一起組織上千人的大游行”。董曄表示,社團都是自愿報名參加的,根據社團的不同情況,有的還會做花車。
每年春節前后,也是塞浦路斯一年一度盛大的狂歡節花車游行活動。韓梅梅表示,他們會組織華僑華人和中文學校的學生參加,展示中國服飾及春節元素。近年來,通過駐塞使館,他們邀請國內的表演團體,贊助海外歡樂春節行活動,組織在塞島各大城市演出,豐富了華僑華人的春節活動。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春節是全球華人的大聯歡。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了生活,春節的一些習俗也變得科技感滿滿。“像我們家里,如果有一方的老人不在這邊的時候,小孩子都會用微信視頻和老人聯系,跟家里人微信拜年,然后老人也會用微信轉賬給小孩發紅包。”董曄說。
科技縮短了距離,而回國過年則把距離變為零。林穎泉因為回家鄉廣東過年,心情非常興奮。她在朋友圈里發了張圖片,上面寫著“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讓她更為滿意的是,在辦理回國手續時,中國使館的服務,無論是硬件上還是軟件上,無論是前期咨詢、現場辦理還是個別情況處理,質量都比四年前提高了。她說,“使館服務的提高,應該是得益兩年前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雙邊達成協議后出臺的一系列措施。我們是受益者。”
其實,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便利華人的政策措施。1月22日,公安部集中推出八項出入境便利措施,為外籍華人提供簽證、居留便利。
對此,韓梅梅表示,這個問題是海外華僑華人呼吁已久、呼聲最高的問題之一。盡管適應范圍有限,但看到了相關政策開放與發展的勢頭。“步伐雖然邁的小了些,但終歸是有了新的嘗試。”
董曄則期待,未來中國學習發達國家僑務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研究出臺更多務實舉措,方便海外僑胞往返中國,為擬定居國內的優秀華人人才提供更多支持。中國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海外僑界力量增長也進入了“新時代”。華人既能共享中國機遇,也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中國越來越強大,帶給海外華人的,還有自尊和自信。林穎泉表示,她孩子所在的學校,會給學生介紹中國新年。她也會給孩子班上的同學準備紅包。“錢多少不重要,而是讓孩子們知道春節拿紅包的意義。”
“祖國的日益強大,是我們身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的堅強后盾。”張立群坦言,跟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華僑華人在國外過年,不再“藏著掖著”或是“放不開”,而會大方地介紹中國這個有傳統特色的節日,它是十二生肖里面的哪一個,并講解一些中國文化的內容。當地人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聽得很認真,覺得中國年很有意思,并想深入了解。張立群說,“華僑華人離祖國是越來越近了。”
“同是過年,我覺得在毛里求斯過年與國內同胞過的年,在心靈深處,還真不一樣。”丘金蓮總結,華人過春節時,大部分人是通過自我的奉獻,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讓散居的人,聯合起來,同享節日。“讓華人多一份認同感,多一份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