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朗普23日說,他“一點也不擔心”司法部長杰夫·塞申斯接受獨立檢察官羅伯特·米勒“約談”時說了什么。
當天早些時候,司法部確認,塞申斯上周成為首名接受米勒盤問的特朗普內閣成員。他也是迄今為止接受“通俄”調查的最高級別官員。
同一天,路透社以知情人士為消息源報道,米勒調查小組與特朗普的私人律師討論了獨立檢察官問詢總統本人的可能性。
特朗普為何對米勒“過堂”塞申斯“不擔心”?特朗普會遭到彈劾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刁大明說,“通俄”調查始終沒有獲得“實錘”證據。從現有進展看,調查難以產生實質性結果,不太可能出現特朗普遭彈劾的局面。
刁大明分析,回顧“通俄”調查歷程,有兩個主要時間節點。其中之一聯邦調查局前局長詹姆斯·科米去年6月8日出席國會參議院聽證會。
科米在聽證會上5次指認特朗普政府“撒謊”,回溯特朗普要求他效忠并就“通俄”調查施壓。科米證詞關鍵內容遭白宮發言人和特朗普私人律師否認。
刁大明說,聽證會前,“通俄”調查主要圍繞特朗普及其團隊成員在2016年總統選舉前是否有“通俄”活動;聽證會后,調查轉向特朗普和團隊是否有作偽證和蔑視國會等行為。“‘通俄’調查經歷了這個時間節點后,從事實性調查轉向程序性調查。”
第二個時間節點是特朗普8月2日簽署針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三國的制裁法案。
根據法案,美國以俄羅斯涉嫌干涉美國總統選舉和烏克蘭危機等為由,追加對俄方個人和實體的經濟制裁;以研制彈道導彈等為由,對伊朗和朝鮮施加新制裁。另外,法案限制美國總統解除對俄方制裁的權力。
刁大明說,法案簽署前,“通俄”調查是為了防止特朗普與俄羅斯走近,消除美俄關系轉圜的可能性;法案簽署后,調查轉向“塑造特朗普執政風格”。
“一些調查線索指向特朗普執政團隊中的家庭成員。一些國會共和黨籍成員希望借助這一調查,‘逼走’總統執政團隊中的家庭成員,從而限制、約束特朗普的施政風格。”(王逸君)(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