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常紅 朱欣) 近日,《世界經濟黃皮書: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預測》發布。黃皮書分析了2017年的世界經濟特點,并對2018年的世界經濟形勢作出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黃皮書副主編孫杰近日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超預期好轉,但2018年的世界經濟發展不會出現根本性的好轉,在此趨勢下,“一帶一路”等中國方案對世界經濟普惠性增長意義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世界經濟黃皮書》副主編孫杰
2017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預期好轉。孫杰指出,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每一年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都高于實際增長,但2017年這種情況出現逆轉,實際經濟增長要比之前的預測大概要高0.2個百分點,這是危機以來第一次出現。
但2018年的世界經濟不會出現根本性的好轉。孫杰認為,雖然2017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預期好轉,但2018年世界經濟的增長依然面臨著一些過去持續存在問題的挑戰。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需要有很長時間的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過程,這一過程一般來說需要十到十二年。其次,美國等國家的經濟政策可能會給全球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甚至是經濟政策負溢出,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三,金融危機以后,各國為拯救經濟采取了很多措施,這些措施累積了大量債務。2018年整個全球的利率水平會上升,這對在高負債情況下的各國經濟發展是一個不利因素,可能會把債務的泡沫刺破,進而產生新的風險。最后,逆全球化趨勢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所以2018年的世界經濟不會出現根本性的好轉。
2017年中國經濟實現了更好、更快的增長。孫杰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從大層面來講,國家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補短板、供給側改革、脫虛向實等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正面推動作用。從具體層面來看,國內需求持續增長、去產能、中國經濟自身變化等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從投資向消費轉變。關于中國未來的經濟形勢走向,孫杰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等挑戰,因此,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或維持需要做到:一是繼續拓展國際市場,讓規模經濟效益做得更好;二是推動技術進步,提高中國經濟的生產效率。
在孫杰看來,世界經濟發展走進了一個怪圈,而中國方案推動世界經濟發展走出怪圈。即世界各國越來越富裕,儲蓄越來越多,但缺乏新的技術革命,投資需求又開始下降。雖然近來世界發生了很多新的技術革命,但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這些技術革命并沒有帶來明顯的產業化進展。怎么走出這個怪圈?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給出了答案。
孫杰說,“‘一帶一路’建設首先是設施聯通,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拉動投資需求,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經濟危機以后存在的長期停滯問題,這個意義十分重大。”他表示,通過2017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實際已經遠遠超出最初的設想,不僅僅是聯通亞洲和歐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也都加入其中,不斷擴大的貿易推動著全球經濟普惠性增長。“一帶一路”體現了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負責任大國的地位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