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國立社會師范大學孔子學院老師科捷利尼科娃(右)在為學生們上漢語課。 |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在今年第16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上,在蘇丹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學習2年漢語的蘇丹盲人姑娘李燦,用流利的漢語演唱歌曲《隱形的翅膀》,打動了很多人。如今,全世界有916萬像李燦一樣的外國友人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作為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專門文件,《意見》將進一步推動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
引進來 取長補短 解決自身問題
中國法學會法學學術交流中心主任尹寶虎最近很忙: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快速推進,了解“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經貿法律制度和政策,成為中企和涉外律師迫切需要。“我們計劃采取派團出訪、舉辦國際研討會等方式,邀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法學法律界專家研討,取長補短,降低中企涉外投資貿易的法律風險。”尹寶虎說。
“引進來”,是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建立了諸多機制、平臺:先后同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建立了8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博鰲亞洲論壇、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等由中國發起、國際參與的論壇逐漸壯大……
“我們選取的主題如生態文明、文化軟實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國際熱點,注重讓海內外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人士通過學理溝通,突破意識形態偏見,最終促進世界文明互鑒。”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嚴昭柱表示。
走出去 樹立品牌 講述鮮活中國
“中國是不是人人都會武功?”“你們有電冰箱和洗衣機嗎?”……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初到美國俄克拉何馬州旁克城一個小鎮學校任教的漢語教師王瓊,深切體會到一些美國人對中國缺乏了解。
經過緊張籌備,王瓊組織了“中國日”文化主題活動,邀請當地中小學生和家長參加。當地人受邀觀看介紹中國的視頻和圖片、品嘗中國美食后,紛紛和她握手,表示大開眼界。從此,她成了小鎮里的中國文化使者。
孔子學院創立十多年來,6萬多名中方院長、教師和志愿者赴各國任教,他們用自身行動和一個個鮮活故事,讓當地人認識了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中國。
《意見》提出,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發力,重點支持漢語、中醫藥、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并提出要努力將孔子學院打造成國際一流的語言推廣機構。
“講好中國故事,‘怎么講’比‘講什么’更重要。我們堅持教學內容貼近當地思維、當地習慣和當地接受方式,真正融入海外尋常百姓家,起到增信釋疑、凝聚共識作用。”作為孔子學院管理方,國家漢辦相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活起來 春風化雨 消除文化鴻溝
《意見》提出,不斷創新和豐富多邊人文平臺的內容形式,深入推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人文交流要活起來,消除文化鴻溝。”嚴昭柱至今仍清楚記得,兩年前,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岐黃國醫外國政要江中體驗中心啟動不久,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莫尼來此參觀。“西哈莫尼體驗了中醫脈診和中藥材辨識,觀看傳統中藥炮制、藥膳配制等技藝后,大加贊賞,表示要親自在柬埔寨推廣中醫藥文化。”
嚴昭柱說,人文交流講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有時一次好的體驗勝過千言萬語。每次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年會期間,都會安排非遺、中華美食等展示、體驗活動,讓參會外國嘉賓贊不絕口。
中國法學會鼓勵支持中外法律院校共建研究中心和培訓基地,為中外法律人士提供更多交流互動和培訓機會。“我們相信,經過不斷互訪、交流、實習,中外法學法律界面臨的很多難題和沖突能夠迎刃而解。”尹寶虎說。(本報記者 彭訓文 賈平凡 韓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