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兩國毗鄰而居。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回顧歷史,中韓友好佳話俯拾即是。從東渡求仙來到濟州島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從在唐朝求學為官的“東國儒宗”崔致遠,到東渡高麗、開創孔子后裔半島一脈的孔紹;從在中國各地輾轉27年的韓國獨立元勛金九先生,到出生于韓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作曲者鄭律成……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濟的傳統源遠流長。韓國古代詩人許筠寫下的“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的詩句,完全可以用來形容中韓兩國人民友誼。
歷史上,每當面對危難時,中韓兩國人民都相濡以沫、患難相助。400多年前,朝鮮半島爆發壬辰倭亂,兩國軍民同仇敵愾、并肩作戰。明朝鄧子龍將軍和朝鮮王朝李舜臣將軍在露梁海戰中雙雙殉職,明軍統帥陳璘今天還有后人生活在韓國。
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軍國主義對中韓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吞并朝鮮半島,侵占中國半壁江山,使中韓兩國生靈涂炭、山河破碎。在抗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歲月中,我們兩國人民生死相依、傾力相援。中國境內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上海紀念尹奉吉義士的梅軒、西安光復軍駐地舊址等,都見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難忘歷史。
——摘自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2014年7月4日)
背景資料:
壬辰倭亂:又稱萬歷朝鮮之役、萬歷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歷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1592年3月,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9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于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處于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后后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后雙方開始議和。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后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后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歷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后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還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朝鮮從亡國到復國。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
從長遠來看,萬歷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300年東亞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