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以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轉入實地調查階段。陜西各地區依據普查方案,組織專業團隊,借助現代科技,對本轄區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復查與登記,普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全省組建90支普查隊伍,組織961名普查隊員、84名測繪技術人員投入普查工作,各級普查辦開展50多次技術培訓,落實普查經費居全國第三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省已開展93個區縣的實地調查工作,已完成74個區縣的實地調查工作任務;復核“三普”文物點39611處,復核率80.7%,新發現文物點2272處。
普查工作者是如何開展普查工作的?記者采訪多位普查隊員,了解“四普”的陜西經驗。
市級統籌 整合人力物力
李昆樺是咸陽市普查隊一組組長,也是咸陽市普查隊唯一的女組長。她專業經驗豐富,總是率先踏入未知的領域,用勇氣為隊伍開辟道路。難走的路,她先上,確定沒有安全隱患才讓隊員跟上。生活中,她是個樂觀開朗的大姐姐,每天笑容滿滿。
參加“三普”時,李昆樺剛從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畢業。15年歲月流轉,隊員轉變為組長,率領普查“娘子軍”的李昆樺也成了一位母親。“有一天,我女兒看到了一篇文物普查的報道,她特別興奮,告訴好多人,‘我媽媽就是文物普查工作者’。我真的非常自豪。”提及女兒,李昆樺幾度落淚,“這讓我有了更多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意識到文物工作的重要性。”
像李昆樺一樣的普查隊員還有許多。他們穿梭在群山和峽谷間,行走在田野和樹林里,對文物點進行定位、拍攝和記錄,力求摸清陜西文物資源“家底”。
“截至目前,咸陽市‘四普’實地調查階段完成復查‘三普’文物點2339處,完成率94.58%;核查新線索2051條,完成率98.23%;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線索150處。”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咸陽市普查隊隊長趙旭陽說。
陜西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優勢,在省普查辦協調下,各級普查辦積極與開設考古、文博、建筑、歷史等專業的高校合作,調集考古院(所)、文研所、文管所、高校的精銳力量,實現了普查提質增效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雙贏。
科技加持 繪好一張圖
延安地貌復雜,有臺塬、山地、溝壑……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隊員發揚延安精神,手持各種測繪工具,哪里有點位就往哪里鉆。
“這次‘四普’,我們采用了多種高科技手段,與‘三普’不同,無人機、RTK、電腦及照相機的大規模運用,使普查成果更具科學性、準確性。”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長、“四普”工作隊隊長張華說。
為高效推進“四普”工作,省文物局與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建立深度合作,實施“文物定性,測繪定量”工作模式,市普查隊負責確定文物點,測繪人員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質量。文物和測繪人員聯合工作,將采集到的數據制作成各類影像與文物點位置圖、平面示意圖等,為普查提供更為全面和精確的數據支持。
據介紹,此次普查引入了RTK技術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使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保證文物普查成果融入國土空間規劃。測繪人員采用內業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解讀與實地復核相互印證的方法,使陜西的文物點測繪數據采集工作達到了亞米級精度,實現在衛星影像上準確標注每一處文物點的范圍。
技術有升級,人員更有風采。張華介紹,本次“四普”,延安市有一對“父子兵”。
當時間的指針轉到“四普”時,延安市普查隊專家范建國已年逾花甲。他的兒子范博,和范建國一同進入了“四普”隊伍。延安市“四普”啟動儀式召開的第二天,父子倆便分別踏上了前往南泥灣鎮和青化砭鎮的普查之路。
宣傳出身的范博在普查工作之余,還利用自身優勢,與張華合作,一同制作了多部作品。“四普”隊員自編自演的《延安考古人》宣傳片在國家、陜西省官方視頻號發布,點擊量達5萬人次。普查隊通過自媒體發布視頻280余條,播放量達600萬。同時,延安通過政務大廳、中心廣場循環播放“四普”征集線索和基本知識,真正讓文物走入公眾的心中。
“我們將完成‘陜西文物一張圖’系統建設。該系統將融合‘四普’成果,深入挖掘和展示陜西豐富的文物資源,融合普查數據、歷史影像與空間數據等多元信息,實現多元化查詢、管理、維護和學術研究應用,最終衍生出陜西文物空間分布專題圖、陜西文物‘四普’圖集等成果。”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