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蘆山峁村西北側梁峁上,有一處距今約4500年—4300年的龍山時期區域性中心遺址——蘆山峁遺址。這里出現了一批豐富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包括大量精美的玉禮器和目前發現的中國年代最早的陶瓦,以及一組規劃有序的高等級院落建筑等。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發現共同構成該遺址作為區域核心聚落的標志性要素,具備了早期文明的重要特征,對探索史前中國區域社會復雜化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2019年3月29日,蘆山峁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座沉寂千年的山峁再次走進大眾視野。早在43年前,蘆山峁遺址便引起人們的注意。1981年,延安市群眾藝術館從蘆山峁村征集到28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玉器。通過調查,工作人員在此發現了蘆山峁遺址。1992年,蘆山峁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為24萬平方米。1998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發布了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確認蘆山峁遺址的分布范圍為60萬平方米。
在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以及“考古中國”系列研究項目中,“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被確定為推進區域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重點課題。蘆山峁遺址被選定為該課題的核心聚落,從而啟動了延安地區沉寂已久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和相關研究工作。
2014年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基本確認了遺址范圍,掌握了遺址核心區及其附近區域的遺跡分布規律,確認遺址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跡超過300處。
在遺址的核心區——“大山梁”的頂部鉆探確認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臺基,由北向南依次為寨子峁、小營盤梁、二營盤梁、大營盤梁。每座臺基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墻院落和建筑群,相當于4座相對獨立而聯系密切的夯土臺城和高等級院落遺址。
在蘆山峁目前發現的建筑遺存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大營盤梁頂部的一組院落建筑群。考古工作者認為,其布局有整體方正規整、局部中軸對稱、內外界限明確、前后層次清晰等特征。其中軸對稱的院落建筑遺存,是目前我國揭露的年代最早的中軸線對稱式四合院實例,或可視為宮殿建筑的重要源頭。
大營盤梁院落建筑群由3座相對獨立的院落組成,面積較大的一號院落居北,二、三號院落位于一號院落南部的左右兩側,3座院落均設夯土圍墻,呈“品”字形分布。整體來看,無論是3座院落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還是各院落院墻圍合的空間形狀,均呈現規整方正的特征,表現出較強的規劃性。
蘆山峁考古隊領隊馬明志說:“龍山文化晚期至夏商周時期流行的都邑遺址,其宮殿或宗廟建筑布局均與蘆山峁的大營盤梁宮殿院落布局接近,如二里頭、殷墟及周原遺址鳳雛建筑群等,均呈現出較為嚴整的四合院式格局。雖然相隔千年,但它們之間很可能存在著非常密切的承襲關系。”
考古人員在房址、院墻、廣場的夯土中,多次發現用玉器奠基的現象,器類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環等。此外,發現多例用豬下頜骨為房屋奠基的現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積中,還發現有一定數量的筒瓦及槽型板瓦,個體超過100件,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瓦。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長張華介紹,蘆山峁遺址文化面貌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至二里頭文化晚期為主。而這一時期正是文明和國家起源的重要時間節點,是文化中國和文明中國的重要區域。在這個大的文化圈內,東邊有陶寺遺址,北邊有石峁遺址,西邊有齊家文化,南邊有客省莊文化。蘆山峁城址的布局結構獨特,先民利用自然地理環境,依據地勢將城址分別建在相鄰的山峁上。這種城址布局與同時期整個北方地區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址相比,有著極大的特殊性。
目前,蘆山峁遺址已被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保護規劃》與《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重點項目。2022年7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蘆山峁遺址保護規劃(2021—2035)》,為遺址保護利用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據。同時,延安市政府撥付專項資金用于蘆山峁遺址保護性征地及道路改造,項目擬征收遺址核心區土地8.5969公頃,硬化遺址區連接道路1.965公里,為后續實施遺址保護專項工程奠定基礎。當前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重點區域勘探和不同功能區考古發掘力度,啟動蘆山峁遺址整體保護工作,加快打造集文化性、生態性、體驗性于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使蘆山峁遺址成為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游休閑的典范,為國家‘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等重大項目提供科學論證,為推動延安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張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