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1月8日召開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專題會議上獲悉:今年以來,陜西以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牽引,加快科創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科創潛能加速釋放。截至目前,全省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萬余家,是去年總數的136%;技術成交額2184.8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2.24%。
“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11個市(區)和2個行業分中心全面運營,秦創原網絡平臺省平臺與10家分平臺互聯互通,匯集數據800余萬條,數據規模增幅超60%,已服務企業7300余家、各類機構500余家。秦創原發展公司推出“e起創”等計劃模式,為40余家企業提供系統孵化服務或“e起向未來計劃”貼身管家服務;秦創e站立足科技金融與省平臺聯通共享,整合各類服務機構、投資機構300余家,入站科創企業、團隊近千家。
“三器”建設加速推進。今年以來,陜西著力打造“三器”建設示范樣板。截至目前,首批5個立體聯動孵化器授牌運行。灃東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聯合6地、8所高校、3家企業建設飛地孵化器、研發中心、成果轉化平臺,咸陽創新灣集中簽約入駐項目100多個,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與西安交大、西工大等14所高校以及3家科研院所簽訂共建協議。與此同時,圍繞新型顯示、氫能、傳感器等領域,全省布局30余個共性研發平臺、創新聯合體和應用場景等,打造“兩鏈”融合促進器樣板集群。
“兩鏈”融合專項深入實施。今年以來,陜西圍繞23條重點產業鏈,部署實施增材制造、醫工融合、氫能、無人機等24個“兩鏈”融合重點專項;聚焦各地主導產業,陜西先后啟動實施寶雞傳感器、榆林煤化工、咸陽新型顯示、安康先進儲能等7個聯動專項;與“鏈主”企業、龍頭骨干企業設立企業聯合專項,支持13家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總窗口集聚效應凸顯。陜西設立總窗口“兩鏈”融合專項,圍繞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等8個產業集群支持項目81項、經費近8000萬元;對總窗口頂格兌現高企培育獎補3940萬元,支持總窗口企業牽頭組建37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截至目前,總窗口累計兌現政策獎補4.3億元,惠及企業1400余家;基金總數達到17支、總規模超過107億元;今年新增8個孵化器、22個專業服務機構,新增科技型企業885家,科技型企業數量是去年同期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