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省份,超七成的國土面積,近三成的人口……西部,廣袤而又充滿希望。
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仿若一聲春雷喚醒了這片廣闊的土地,吹響了向著美好生活進軍的號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西部地區考察調研,為新時期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擘畫藍圖,指明了方向。
20多年來,從打基礎到大跨越,從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西部大開發正式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時代。
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點,陜西深思謀變,興業蓄能,奮力開拓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譜寫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思路之變 粉煤灰上的“綠色”寶藏
在陜西正元環保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元公司)陶粒試驗室,產品研發員吳偉正在專注地檢測一黃一灰兩顆陶粒的性能。“這兩種陶粒主要原料都是粉煤灰。我們通過工藝對比研究,摸清影響陶粒強度、堆積密度等性能的主要因素,進一步為產品研發作準備。”吳偉說。
曾被視作燃煤電廠固體廢物的粉煤灰,如今是正元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的“香餑餑”。正元公司前身為渭河電廠勞動服務公司,一度瀕臨破產。1997年,為解決公司近300人的生計問題,公司就電廠堆積的粉煤灰開始了技術攻關和產業革新。
“一開始,我們只是將粉煤灰分選之后銷售,后來經過不斷反思和總結,逐漸探索出粉煤灰產品應用和相關產業的研究。”正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任思謙說。
思路一變天地寬。隨著市場的轉變和技術革新升級,粉煤灰的資源價值日益顯現,正元公司也一步步成為省內粉煤灰綜合利用行業的龍頭企業,累計處理粉煤灰渣2100多萬噸、脫硫石膏2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余萬噸,并將粉煤灰、脫硫石膏等電廠固廢逐步變為建材行業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廣泛應用于商砼、水泥生產和道路修筑等眾多領域。
“我們不僅要實現電廠粉煤灰、渣、脫硫石膏‘零排放’‘零堆放’,而且要‘吃干榨凈’100%全部資源化利用。”任思謙信心滿滿地說。目前,正元公司與省內多個電廠合作,建成咸陽、渭南、寶雞三大產品加工基地,擁有7條超細粉生產線,公司超細粉年加工能力200余萬噸,構建了燃煤電廠固體排放物資源循環利用和全產業鏈發展的閉環格局。
近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以正元公司為代表,陜西綠色循環經濟之路正越走越寬。
產業之變 脫貧縣里的數字經濟
在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的第一個月,41歲的王海莉掙了6800元,這比她之前3個月工資的總和還要多。
“第一次覺得自己掙到錢了。”10月29日,在宜君縣數字經濟創新中心,王海莉感慨地說。在她的身后,她的同事們正專注地在電腦界面上忙碌著,通過各種標簽,“告訴”電腦程序屏幕上圖片的物種、顏色、形狀等。“經過我們訓練,以后電腦程序就能自動識別類似的圖片或者視頻了。”王海莉說。
王海莉是宜君縣彭鎮薛塬村人,她的上一份工作是縣上專為貧困群眾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月收入2000元左右,要負擔兩個老人和兩個孩子的生活,多少有些吃力。
變化是從2020年開始的。當年11月,踏實好學的王海莉來到宜君縣數字經濟創新中心,成為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通過電腦程序識別一些圖片、文字和視頻素材,從而讓人工智能模型變得更加高效和準確。
從脫貧群眾到人工智能訓練師,聽起來完全不搭界的兩種身份在王海莉身上悄然轉變。轉變的背后,正是宜君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大膽嘗試。
宜君是典型的農業大縣,2019年5月才正式摘掉貧困縣的帽子。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宜君縣委、縣政府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潮流,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激發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與活力。
在數字經濟電商平臺的聯合賦能下,宜君縣傳統的核桃、蘋果產業也順利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種下一粒粒潛力無限的“金種子”。
動能之變 秦創原上的科創“旋風”
不只是宜君,一場更大的嬗變正在三秦大地聚能起勢。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區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著眼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打造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
啟動儀式上,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金菊主持的低溫液體膨脹機項目作為秦創原首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正式簽約。這個原本計劃落地沿海某地的項目,最終選擇在陜西就地轉化。
低溫液體膨脹機是低溫空分和天然氣液化裝置中的關鍵節能設備。“一臺低溫液體膨脹機的使用可使低溫空分裝置和天然氣液化廠的總能效提升3%至6%。”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科技經紀人高峰告訴記者,國內低溫液體膨脹機長期以來依賴進口,該項目的落地轉化,將有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孫金菊教授與浙江開山壓縮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的公司選址就在西咸新區。“公司預計第一年營收2000萬元,第二年營收5000萬元,第三年有望達到1億元。”高峰說。
為盡快促進秦創原建設落地成勢,陜西發布《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整合推出涵蓋科技人才、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科研平臺、服務體系等五大類70條措施的“政策包”,以真金白銀的好政策,打通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創新創業與金融支持緊密對接、科研人員成長為企業家的通道,促進富集的科技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到2023年,秦創原將在重點領域建設50個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及其他新型研發機構,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
秦創原,科技創新“風頭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