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鄠邑區根據自身的產業布局情況,確立了三條脫貧產業帶:在沿山一帶以 “戶縣葡萄、旅游觀光”為產業發展重點;在中部平原以“設施瓜菜、特色種養”為產業發展重點;在北部渭河沿岸以“農耕休閑、苗木花卉”為產業發展重點。圍繞產業,對全區貧困戶用各級財政資金按每戶10000元的標準進行產業發展補助,使產業扶貧和“三變”改革一起抓,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充分調動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帶貧主體支持農戶增收致富的積極性,探索出農業項目扶貧帶動新模式,助力貧困群眾通過產業發展逐步實現脫貧。截至2018年末,陜西省鄠邑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已基本完成,17年建檔立卡的2300戶貧困戶現已有1900戶脫貧。
鄠邑區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圖片來自網絡)
在秦嶺北麓的太平河畔,唐代詩人王翰寫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流傳千古。現在,面對撲面而來的現代農業技術浪潮,這里的人們學會了在耕作多年的土地上作出新文章。鄠邑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大面積種植為適應北方氣候而改良而成的“戶太八號”葡萄,已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戶縣葡萄”于2012年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2017年8月“戶縣葡萄”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年4月“戶縣葡萄”又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登記。“戶縣葡萄”已成為鄠邑區繼農民畫之后對外交流的新名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脫貧長效機制,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上下功夫,在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壯大縣域經濟和集體經濟上下功夫,培育新動能帶動脫貧上下功夫,在培育新型農民、增強內生動力上下功夫。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中,鄠邑區以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 “三變”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鄠邑葡萄產業已成品牌(圖片來自網絡)
“鄠邑有著先天的農業優勢,”鄠邑區委書記范九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鄠邑是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這里以“戶太八號”葡萄為主要產業的種植經濟早在全國打響了名頭。他認為,鄠邑區發展產業扶貧具備良好的基矗
范九利到任鄠邑以來,著重發展產業脫貧,在鄠邑原有的農業產業基礎上,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逐漸形成了鄠邑區產業扶貧大格局。他表示,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群眾甩“窮帽”、去“窮根”的根本路徑,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是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重要體現。
一年多來,在范九利等一班人的推動下,鄠邑區產業扶貧已經初具規模,貧困戶的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6500元提高到9500元。
目前,鄠邑區的產業扶貧正在向縱深發展,脫貧不是終點,將鄠邑區打造成以農耕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區,或許是這里的主政者追求的更高目標。
鄠邑區葡萄種植基地(圖片來源于網絡)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以葡萄種植為主的農業經濟早已是鄠邑區的特色產業之一,如今,要把扶貧和農耕經濟結合起來,做到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則成了鄠邑區扶貧干部這兩年的工作重頭。
“我們的工作一直是緊緊扣住產業和就業兩個方面進行的。”鄠邑區副區長謝永平表示,產業扶貧的根本就是解決內生動力,讓貧困戶有能力自給自足。
2017年7月以來,鄠邑區按照“抓產業、強能力、鞏基幢的思路,通過自主、入股、帶動三種模式逐戶落實1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對無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企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等,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1000元,其他貧困戶采勸企業幫扶貸”的模式,貧困戶每年享受不低于8%的收益。合作社多以“發展現代農業,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為服務實旨,秉承“生態、健康、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打造集葡萄生產、休閑采摘、品牌營銷為一體的葡萄基地。
“他們入股合作社,就可以得到兩份收入。 一個是入股的股金分紅,一個是在合作社務工的收入。”謝永平說,目前全區除了一批需要社會兜底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以外,其它貧困戶基本都通過產業和就業實現了脫貧。甚至有一些貧困村,還建起了自己的一些加工廠,比如紅薯粉條的加工,傳統工藝的這種,面粉廠、榨油廠。這個產業,就是讓貧困村能夠壯大集體經濟,同時也也把他的一些收益分配給貧困戶,通過各種方式讓產業量和集體經濟能貧困戶收入增加,采取了一些扶持服務。
將所有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中,保證了每戶貧困戶都有長期穩定收益。 “跟我們貧困戶收葡萄,總是要比市場價高出幾毛錢。”戶戶通扶貧工廠負責人葛富貴介紹,通過種植葡萄、獼猴桃等優質果品,周邊一百多戶村民有了新工作。
解決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合作社+產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戶的收入問題,但針對一些地理位置偏遠的農村,就顯得有點力不能及,畢竟,新鮮蔬菜水果的保質期也很短。
“我們設立了電商的代銷平臺。”鄠邑區扶貧辦副主任戴濤介紹,2018年,鄠邑區投資了180萬用來扶持電商,在全區35個村都建立了電商平臺。貧困戶可以把自家的農副產品,比如蔬菜,瓜果之類的放到平臺寄賣。這樣既解決了貧困戶的收入問題,也省得貧困戶跑到很遠的地方去銷售產品。
“這里平均一天能夠銷售一千單,各種節日也會有禮盒銷售。”陜西久久電商扶工廠地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幫貧困戶代售農副產品,同時也組織相關培訓,讓貧困戶學會通過網絡自己完成銷售。
戴濤表示,鄠邑區就是要利用扶貧工廠,電商代售這種形式,打造精品農業。“以前,村民賣出去一大袋幾公斤花菜的價錢,和現在小包裝一袋的價錢一樣,農民的收入成倍的增長。農產品走精品路線,可以讓我們鄠邑的農產品品牌化,以后不只是葡萄,我們的草莓,蔬菜都要像葡萄一樣成為鄠邑的名片,成為老百姓致富的窗口。”戴濤說。
職業農民助力大西安“后花園”建設
2018年已經過去,鄠邑區的扶貧工作也接近尾聲。“這一年的工作非常扎實,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戴濤在總結2018年扶貧工作時透露,鄠邑區委書記范九利在扶貧過程中,親自跑遍了所有的貧困村,了解詳細情況,制定確切計劃。“正是這種上行下效,全區的扶貧干部都用盡全力,才會使得鄠邑區從2017年的扶貧成績全省倒數到達現在2018年完成全區脫貧的成績。”戴濤說。
脫貧已完成,扶貧還未停止。戴濤表示,后續的產業發展很重要。接下來要鞏固脫貧成果,按照“五個美麗”鄉村振興的要求,把貧困村發展成小康村。
“種植產業模式已經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開始回鄉,這是一個發展趨勢,我們要培養職業農民。”戴濤分析,過去,一些年輕人不愿意種地,認為打工來錢快,又沒有種地辛苦。而農業投資比較多,收效慢。但是,現在用產業化來發展農業,我們幫助農民使用高科技,提高農業產業的機械化,用土地流轉的方式把貧困戶吸納進來,培養他們成為職業農民。我們形成的農業產業鏈,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民宿,發展農耕體驗等多種經濟形勢。
“未來,我們的農村應該是美麗的,我們應該會作為西安的后花園,融合于西安,和西安共同發展。”謝永平說,這是鄠邑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接下來工作的重點和目標。我們的脫貧攻堅是三年行動,治污水植樹目標也是三年,人居環境整治也是三年,我們通過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