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西安海關統計,今年1-11月,我市進出口總額達3027.8億元人民幣(占全省的94.2%),同比增長31.5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其中,出口1819.3億元,增長31.11%;進口1208.5億元,增長32.24%。
構建全網物流體系
絲路沿線貿易突破增長
此前,西安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海關監管“長安號”班列進出口貨值13.1億美元,增長7.9倍,為去年全年總值的6.9倍;監管貨運量51.8萬噸,增長8.7倍,為去年全年總量的8.0倍;開行班列數達到913列,為去年全年開行數的4.7倍。“長安號”運力的提升也帶動對中亞地區貿易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陜西對中亞地區貿易額7.6億元,增長71.2%,其中出口6.4億元,進口1.2億元,分別增長88.1%和15.1%。
中歐班列(長安號)作為我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自2013年開行5年來,開行總量逐年遞增,開行質量日漸向好。
中歐班列(長安號)出口貨物品類主要為機械設備、工業原材料、五金工具、家用電器、家具、服裝鞋帽、電子產品、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等品類。進口貨物品類主要為汽車整車及零配件、木材、棉紗、綠豆、小麥、機電設備、機械設備及生活日用品等。
打造對外開放“龍頭班列”
“黃金班列”“幸福班列”
如今,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帶動我市全面開放的“龍頭班列”。向西開通了11條運營干線,實現絲路沿線主要貿易國家與地區的全覆蓋,向東通過海鐵聯運,實現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無縫對接,真正構建起“海陸空網”立體絲路開放通道,釋放出了更加強勁的牽引力,來自甘肅、寧夏、浙江等15個省份的貨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撥,豐富了西部省市資源配置方式,助推西部地區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貿易繁榮的“黃金班列”。以陜西西安為起點,開辟了一條安全、高效、便捷的國際進出口貿易黃金大通道,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讓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搭上了發展的“快車”和“便車”,進一步加速了產業轉移速度,已成為我省及周邊省市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美好生活的“幸福班列”。依托班列運營和口岸建設,使俄羅斯板材、烏茲別克斯坦綠豆、哈薩克斯坦小麥、中亞蜂蜜和棉紗、格魯吉亞紅酒、沃爾沃汽車等百姓消費品走進了普通百姓家,廣大市民過上了“買全球、賣全球”的時尚生活,為百姓帶來了更多實實在在的實惠。
扎實推進提效降費
為推進落實中歐班列(長安號)對我市進出口總額的提升作用,西安海關扎實口岸提效降費工作,持續壓縮班列整體通關時間。
今年前三季度,班列進口通關時間比去年同期下降61.4%,出口通關時間下降21.8 %。一是推廣報關報檢整合申報。從今年8月1日起,海關進出口貨物已實施整合申報,報關單、報檢單合并為一張報關單。原報關、報檢共229個申報項目合并精簡至105個,原報關、報檢74項隨附單據合并整合成10項,102項監管證件合并簡化成64項。企業通過“互聯網+海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使用一個界面、一次申報,實現一號到底、一單到底。二是推廣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新模式。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同一批次貨物,通過艙單管理系統將原來的多個艙單合并成一份艙單,減少了企業申報和時間成本。前三季度,西安海關共向口岸海關申請實施“艙單歸并”18次,將原需申報為484票的貨物縮減為23票,報關量和通關費用降低了95.2%。目前此模式已作為“西安樣本”被國務院作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三是優化聯系配合機制,促進聯合監管。與中鐵聯集就提高鐵路口岸通關便利化、進一步壓縮整體通關時間建立“五大機制”,協調解決班列在通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定期召開政策宣講會、企業協調辦公例會,現場解決班列監管查驗中存在的困難,指導企業規范申報,源頭減少申報差錯;暢通與口岸海關溝通渠道,增進關際之間的配合與協作,形成促進中歐班列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