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村的街道干凈平整,有花又有草,跟城里的街道差不多1鄠邑區石井鎮曲峪河村建設一新的街道上,村民高玉英坐在自家新修的大門口前整理菜苗,滿臉笑容地說道。
農家小院,平坦的水泥路面,漂亮的文化墻,紅花綠樹……村里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73歲的高玉英一年前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生活了30多年的村子會變成現在的模樣。“去年村里有了未央區的幫扶,駐村工作隊和鎮、村干部幫咱們改造危房、修生產路、發展產業,尤其是咱貧困戶的日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玉英激動地說,“曲峪河村的村民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從秦嶺深山中搬遷下來的‘移民村’,以前很多村民家都還住的是土坯房,遇到刮風下雨天大家就害怕,生怕房子被大雨沖垮了。因為道路坑洼不平,農產品也運不出去,整個村子‘臟亂差’不說,經濟上也不富裕。”
據曲峪河村委會負責人屈加順介紹,村里共有72戶255人,可耕地面積只有74畝。土地少、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基礎設施滯后等因素長期制約著全村的經濟發展。去年5月,未央區開始幫扶以后,駐村第一書記張玉峰等駐村聯戶幫扶干部群策群力,不僅先后改造了村里10戶貧困戶的危房,鋪設了40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生產路,修建了全村的給排水系統,新建了標準化衛生室,還開展了村容村貌大提升活動。“現在在村里走一圈看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干凈了、漂亮了1貧困戶屈加虎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幫助村里發展經濟,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未央區因地制宜,引導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同時,投資建設了中蜂養殖基地,采取將貧困群眾納入產業發展的辦法,確保貧困戶家家有穩定收入。
“有了產業幫扶,我們的收入也有了保障。”貧困戶高玉英說,前些年家里種些葡萄、獼猴桃,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日子過得總是緊巴巴的。幫扶干部幫大家找到了來錢的穩定門路,自己閑暇時候還能出門做點零活,補貼家用,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有盼頭,一天比一天幸福了。
“曲峪河村‘大變樣’,我們打心眼里高興,現在貧困群眾的日子過得有了起色,自立自強的心勁兒也一天天足了,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對我們付出的最好肯定1駐村第一書記張玉峰說。
圖為貧困戶高玉英帶領駐村幫扶干部和村干部參觀危房改造后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