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實現深度貧困村集中居住3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
陽光訊(記者 王孟穎)想致富,先修路。交通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1月6日上午,陜西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解讀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省運管局、大荔縣相關領導參與了此次解讀。
據陜西省交通運輸廳路網處處長趙之勝介紹,十八大以來,我省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資金650億元,新建改建和完善農村公路超過7萬公里、橋梁超過7萬延米,解決了8651個建制村的對外通暢問題。截至2017年底,我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5.7萬公里,實現了100%縣(市、區)通二級公路、100%鄉鎮和100%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
擴大建設規模 提升建設品質
據省公路局副局長劉孟林介紹,當前省上的農村公路建設困難和問題主要為路網結構不合理和存在安全問題,給人民群眾安全出行帶來一定的不便。
為更好解決農村公路的建設問題,將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擴大建設規模。建設行政村通村公路900公里,實施深度貧困村通組路4900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1.8萬公里,新改建縣鄉公路4000公里和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1300公里。同時,要求各市縣在編制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時候,要同時考慮移民搬遷工程,要使搬遷的群眾交通出行便捷安全;二是提升建設品質,督促各市縣加快建立健全縣級質量監督體系,加大農村公路質量管理和檢查考核力度;三是加強隱患治理。今年省交通運輸廳印發了《全省公路設施安全隱患專項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目前已經對全省的公路設施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排查出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有31249處,并建立了臺賬。
交通脫貧保底性任務全面完成
據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黨延兵介紹,《意見》中對“建好”農村公路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一個就是到2018年,交通脫貧保底性任務全面完成,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暢,這個目標截至目前已經全面完成了。另一個就是到2020年,實現深度貧困村集中居住3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重點鄉鎮要通二級公路,農村路網結構要更加完善,安全通行能力要得到明顯提升,這就是在意見中提出的“建好”的目標。
黨延兵表示,通過大荔、眉縣等一些市縣的“農村公路+產業、旅游、體育、環境、特色經濟”融合發展經驗來看,農村公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凸顯,老百姓對農村公路建設成果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我省沿黃河西岸有4個市13個縣有200多萬人口,其中有8個國家級貧困縣,在原來交通不暢的情況下,當地群眾收入低,上學難、就醫難、致富難,都難在“無路可走”。沿黃觀光路通車以后,沿線蘋果、紅棗、花椒、冬棗、養殖等農副產品能夠快速的賣出去,好賣了,價錢也高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多了,脫貧致富的步伐也加快了,原來上學難、就醫難的問題也解決了。還比如眉縣的獼猴桃,鄠邑區的葡萄,由于農村公路的建設,電商、物流發展很快,使得我們的產品能夠很快的銷往全國各地,有些甚至走出了國門。
全省農村物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據省運管局副局長曹鑫介紹,為了解決農村物資雙向流通的問題,我省經過這些年的實踐,總結出了大荔“縣中心、鄉鎮站、村網點”三級服務模式經驗,得到了交通運輸部的高度肯定和全國推廣。在推廣大荔經驗的基礎上,從2015年啟動了道路貨運試點工作,鼓勵各縣結合實際,積極探索農村物流和快遞、供銷、電商等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爭取省級資金2000余萬元支持西安崇信物流等12個“農村物流+產供銷”“農村物流+商貿”“農村物流+電商”等融合發展的項目建設,覆蓋到鄠邑區等10個縣(區),引領帶動全省農村物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通過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了農村物流惠農、富農的服務保障作用。
建好農村公路只是邁出的堅實的第一步,養護同樣是一項長期持久、不容松懈的工作。據省交通運輸廳路網處處長趙之勝介紹,200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此外,還出臺了《陜西省農村公路規范化管理養護工作規程》,明確了農村公路的養護標準和要求,基本做到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人員、資金“三落實”,制度、檢查、考核“三到位”。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