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安10月23日電 (記者王樂文、龔仕建)記者從陜西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近3年來,搬出大山的陜西貧困群眾達63.6萬人,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27.9%!耙椎胤鲐毎徇w促進了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民向新型社區聚集,產業向現代園區聚集,土地向規模經營聚集。搬遷形成的安置社區已經成為陜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嘗鄉村振興的承載地!标兾魇≌嚓P負責同志說。
走進渭南市華州區杏林鎮移民搬遷小區新民小鎮,占地543畝的64棟關中風格的住宅樓一字排開。項目一期整體安置了華州區秦嶺深處原石頭峪內的4個村子共2000多人,二期將安置全區“十三五”期間自愿進城安置的1458戶5100多人,三期規劃安置全區的避災生態搬遷戶,實現“融合”安置。
華州區委書記霍文軍指著新城鎮的規劃沙盤說:“我們把新民小鎮建在華州新城的核心區,把黃金地段給貧困群眾蓋房,等未來商業中心發展起來,水漲船高,這里的村民也會是最先和最大受益者。”新民小鎮周邊的配套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搬遷入住安康市白河縣倉上鎮裴家社區之前,村民周德成一家在幾畝薄地上種植烤煙,勉強解決溫飽。搬遷后,周德成夫妻倆都在附近園區里的天寶農業公司就業,周德成月工資5000元,妻子月工資2000元。搬遷之初,陜西省就要求,因戶因人抓好搬遷群眾就業問題,以安置社區為單位,實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確保一戶搬遷群眾至少有一名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
“安康走出了一條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之路!卑部凳形瘯浌喔嬖V記者,依托于移民搬遷后的人口聚集,安康特色園區經濟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園區對每一名搬遷群眾的具體工作都有系統科學的安排,根據自身條件分配崗位。據統計,目前在安康的427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其他服務、加工行業中,活躍著近20萬搬遷移民的身影。
“凡會必講搬遷工作,下鄉調研必看搬遷項目,入戶走訪必查住房安全!边@是商洛市委常委、鎮安縣委書記李波的工作常態。記者了解到,按照“黨委主導、政府主抓”的原則,陜西省要求“盛市、縣、鎮、村”五級書記抓搬遷,設立了盛市、縣三級扶貧移民搬遷專職機構,配齊配強干部隊伍。近3年來,63.6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喜遷新居,47萬人落實了就業幫扶措施,24.7萬人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