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陜西省冬小麥的播種期。記者走訪部分糧食主產區發現,如今興起了一種新的合作方式:那就是農民當“掌柜”,農業企業來“打工”,這種新模式不僅讓新技術、新品種得到了快速普及,平均每畝地可以節本增效200元左右。
正在忙著播種小麥的西安市長安區三府衙村村民徐濤,今年播種時再也不用為種子、化肥、農機等操心了,種地時他到地頭來啥活兒也不用干,唯一的任務就是監督播種質量。
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辦三府衙村村民徐濤:“今年我們村的土地都托管給匯豐源公司了,他們給我們負責耕地、施肥、播種、除草等等,我(自己種)每畝地投資400多塊錢,現在交給匯豐源公司一畝地只交290塊錢,啥也不用管,我們光負責收割就行了,公司給我們保證產量在長安區平均產量以上。”
如果單從種糧農戶的投入來算,托管徐濤家土地的這家農業公司看似做的是虧本生意,但其實人家掙的并不是勞務費用。據了解,這家企業一方面通過統一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和雇傭機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依靠更加標準、科學的管理模式獲利,靠規模種植、多種經營獲取收益。
陜西匯豐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愛峰:“我們整個生產過程在按照綠色高產的標準在進行著,每畝地的用肥量要比平常的種植減少5公斤左右,用種,減少5斤,器械成本每畝地要減少30塊錢,用工能減少5個工左右。按照我們這三年最后的測產,平均我們每年的畝產比長安區的平均產量要高出200斤左右。”
除了節省糧食種植成本外,這種依托社會化服務實現的大面積規模化種植,還讓農業部門的配方施肥、高產高效種植新技術等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推廣應用,生產效益穩步提高。
西安市長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站站長任武平:“以前面對的是千家萬戶,有些技術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有些技術方案,可能到不了各家各戶,但是現在咱搞了社會化服務以后,有些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得更順利一點。”
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土地托管、合作化經營等社會化服務在糧食種植領域發展迅速,三年前,我省社會化服務覆蓋的糧食種植面積還只有7%,2018年已占到了全省糧食總面積的15%,畝均節本增效200元左右。(記者 杜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