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明顯成效。
區域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相對差距呈現逐步縮小態勢。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等戰略的實施,1953年至2023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分別增長9.1%、7.9%、8.3%、7.5%。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1952年四區域間極差比(一組數據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異比例)為2.54比1,1978年縮小到2.09比1,2023年進一步縮小至1.86比1。
區域比較優勢持續發揮,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2023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持續發揮“挑大梁”作用。中部地區加快崛起,2023年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21.6%,比2012年提高0.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東北地區統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201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成為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重大區域戰略的引領帶動作用持續顯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2013年至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速為5.8%;2023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比2012年提高2.9個百分點;粵港澳大灣區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廣深港高鐵等系列民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長三角地區“GDP萬億之城”達到9個;黃河流域生態屏障功能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