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空間變大了!免費電影場次變多了!圖書借閱品種豐富了!家門口看戲方便了!這是上海遠郊崇明、金山等區的中老年人最近熱議的話題。
據了解,這與上海市政府2018年實事項目有關。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上海市文物局局長于秀芬25日在做客“2018上海民生訪談”時介紹,今年第一季度,由上海市文廣局牽頭,聯合12個市級部門,共同制定了《提升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創建標準》,明確了2018年要完成全市4500家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優化提升的工作目標。
網友評價,這將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抵達自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這也是上海開展大調研以來,在公共文化領域樹立“上海文化”品牌的創新舉措。
“4500家是全市行政居村數的80%,即今年全市80%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室(中心)要創建達標。目前已經申報今年要達標的點位有5085個,其中浦東、徐匯、嘉定等區更是提出了全覆蓋的目標。”她說。
經過多年努力,上海已基本建成涵蓋市、區、街鎮和居村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公共文化資源配送也逐漸由市級下沉到區,再下沉到街鎮,形成三級配送體系。
于秀芬說,結合上海正在展開的大調研,上海市文廣局實地走訪全市16個區,在全市發放的問卷共回收5337份,全面梳理和摸底居村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的現狀。
她說,在大調研中發現,居委會和村委會作為落實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載體,其文化建設發展水平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大約有一半的受訪居村反映,公共文化資源的供需對接仍然不精準,配送的文化資源與轄區內居民的文化需求沒有充分匹配、對接。其次,大約有30%的受訪居村反映,基層公共文化資源的集中度還不夠高,無法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針對這些群眾熱盼改善和完善的文化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被納入2018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從而為基層文化需求“解渴”“造血”。
“我們要讓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的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先能看起來、聽起來,然后可以自己唱起來、跳起來、動起來。各個居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將匹配符合‘有陣地、有內容、有人員、有經費、有評價’的標準。”于秀芬說。
為落實相關目標,上海又進一步提出堅持“需求導向、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創新發展”的工作原則。在具體做法上,要求居村進一步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權益。
比如,上海市級單位向各區下發了“綜合文化資源包”,整合融合不同部門的公共資源,使得每個居村都能具備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并開展常態化運作。這些服務功能包括:閱讀服務、廣播電視、公益電影放映、群文活動、體育健身、科普教育等等,盡一切可能集合了各方資源。(記者 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