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地處藏東橫斷山脈腹地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漸漸回暖。47歲的斯朗曲措和幾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塊“田地”中勞作。這塊“田地”產出的不是一般農作物,而是鹽。
“我小時候就看著村里的大人曬鹽,長大當了鹽戶。”斯朗曲措說,鹽田就像她的衣食父母,也像她的孩子。
“鹽井古鹽田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芒康縣文廣局局長任建全說,據史料記載,鹽井地區在唐朝時期便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其食鹽曬制技藝一直流傳至今,并于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在田中勞作也是一件苦差事,當地一些年輕人有了更多職業選擇后,便不愿在鹽田中經受風吹日曬。
“保護發展曬鹽技藝需要新思路。”任建全說。
去年,當地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對當地的鹽田進行加固,修繕了防洪溝,并定期邀請曬鹽技藝傳承人對鹽戶進行培訓,還計劃依托鹽田打造當地的旅游產業,讓鹽戶“變身”民宿老板,并開發含鹽化妝品等旅游紀念品,增加鹽的產品附加值。
“鹽田收入來源以后會越來越多,我會把制鹽的手藝傳下去。”斯朗曲措說。(記者 王沁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