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們在科室內坐診,護士們忙著給病人掛號、取藥,這個再熟悉不過的醫院場景,在前不久被“搬”進了北京三里屯橙色大廳,被命名為“不知道診所”,與一般的診所不同,這里不是純白色調,空氣中也沒有彌漫著藥水味,“不知道診所”只治愈好奇心。
這間由知乎建立的“創意體驗館”只開放體驗6天的時間,在這個模擬的診所場景之下,大家可以在掛號臺現場提出問題,然后,被分配至對應的外科、口腔科、心理科、五官科、放射科、內科六大科室,與現場坐診的數十位知乎優秀回答者組成的“專家門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最后前往“取藥臺”完成“診療”。
“就像身體上有了問題我們會去醫院掛號看醫生一樣,生活中有了問題,我們也會來知乎搜索得到回答。”知乎市場公關總經理來原說,“診所”下設的六大科室分別聚焦當下年輕人關心的“時尚”“美食”“心理”“電影”“攝影”“學習”六大領域,知乎上的熱門問題重新在線下展現,文字、圖片、視頻形式的知識內容被賦予新的生命,變得可觸、可聞、可嘗。
“外科”診室可以治療“又沒衣服穿了癥”,買到每一季新品,卻在跟隨中迷失;打開擁擠的衣柜,卻又無所適從。試了各種香水,味道卻變得平庸,“外科”會解決你關心的“時尚”話題。
“口腔科”專注“吃”這件小事,跟“吃”有關的熱門問答都會在這里得到呈現;“心理科”希望用有趣的方式治愈“患者”的心情,一句句暖心的話藏在黑格子背后等待你去開啟;如果你想去發現一些評價不錯的電影,“五官科”或許適合你,一個個格子搭成的“個人電影院”讓你從多種視角發現更多好電影;“放射科”則成了女生的專屬地,各種好玩的配景滿足了自拍的多樣需求,“美”在這里被記錄;“內科”診室專治“不學習空虛焦慮癥”,如果你患有“周期型知識焦慮”,總想帶著好奇發現些什么,看到新技能就忍不住擁有它,那么這里的“內科”會讓你駐足。
知乎希望“重新定義知識”,讓大家覺得知識其實是一個在你覺得愉悅的狀態下可以去分享和吸取的一個東西。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在不同場合強調,長期以來,人們對知識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互聯網時代,知識已不僅是局限在書本上、課堂上的那些東西,知識的定義發生了變化——凡是對大家有用、有價值的信息,都可以被稱之為知識。
周源說,在過去人們把“知識”認為是一種內容,因為它唯一的表現形式是給更多的人進行閱讀、消費。而現在,他發現“知識”有了另外一個特點,知識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介質,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連接的方式。“當你的知識能把你‘名片化’的時候,大家就有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也有了一種新的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名片”,人們通過這種交流,實現知識的分享。
周源曾這樣描述知乎的用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很有趣,上進心很強,并且希望用個人的知識和才智來換取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從知識社區發展而來的知乎一直在試圖讓知識的分享更有趣,以“好奇心”為引導,推動大家“發現更大的世界”,用有趣的方式解答“不知道”、治愈好奇心。截至今年9月,知乎個人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億,話題數量達到25萬,產生問題1900萬個,回答7100萬個。
“當內容和知識變成介質的時候,這里面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有機會產生更大量、更優質、對大家更有用,在不同場景產生的新內容。”周源說,他想象著有一天能把人們大腦里有用的信息,變成像淘寶一樣的思想市場。(程曄彤 張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