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信你天天玩手機能玩出個什么名堂!”瀘州市合江縣合江鎮三塊石村村民劉明杰萬萬沒有想到,“低頭族”兒子劉金銀竟然半年內靠網絡直播賺了8萬塊錢。
劉金銀是“90后”,網名“金牛Tv”。從今年2月開始,他通過今日頭條旗下“火山小視頻APP”,直播抓泥鰍、掰玉米、割豬草等鄉村日常生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這也讓“鄉村直播青年”群體再次受到社會關注。
現象
鄉村直播界的“清流”
“這個是我在山上采的野果子,刺梨,泡酒可以治療胃病。”劉金銀把青黃色帶有絨刺的野果握在手中來了一個特寫,再將它們擺成一排,遠景是釀果子酒的玻璃瓶。這條不足20秒的直播小視頻,發布不到一天,便獲得188個贊。“我小時候就經常吃這個。”“我老家好多這個野果兒。”視頻勾起不少網友的童年回憶。
采摘紅薯葉、農村收稻谷、制作叫花雞、雞蛋烤地瓜、打撈小龍蝦……自今年2月起,劉金銀保持著每天2-3條的直播量,900余條直播小視頻收獲10.9萬粉絲。劉金銀直播的這些“農村日常生活”,因樸實不夸張的“畫風”,被網友稱為是“鄉村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同樣,家住石家莊市欒城區北趙臺村的24歲“獨臂哥”陶津津,也是鄉村直播界的“正能量”青年之一。8年前他因為一次意外痛失右臂,目前在一家建筑隊干活。2015年,他用快手短視頻直播平臺記錄下自己的日常工作,一只手和水泥、修房屋、砌磚,動作麻利,絲毫不亞于雙臂健全人,一時間迅速走紅互聯網。陶津津目前每條視頻都有超過20萬的點擊量和數千條評論,擁有79.3萬粉絲。“津津好樣的。”“越努力越幸運。”網友紛紛點贊鼓勵。
不過,也有一些農民網絡紅人為博眼球,在互聯網視頻平臺上發布各種自虐、低俗的短視頻,使農村短視頻被貼上“low”的標簽。“我想通過直播農村生活,讓大家看到農村自然又有趣的一面。”劉金銀說。
目的
在直播中尋求認同
陶津津說,大家不理解為什么身有殘疾的他,還要偏偏挑重活來做。其實,他也做過門衛這樣相對輕松的工作,但他覺得自己是男子漢,又年紀輕輕,想挑戰一下自己。
陶津津剛到建筑工地,因為自己只有一只手可以干活,工作時速跟不上,只能苦練,有時磚頭砸到自己的腳,疼得淚水往肚里吞。但現在他1分鐘可以砌大約15塊磚,能達到健全人的水平。慢慢地,周圍人也對他刮目相看。當接觸到“快手”直播平臺后,他讓母親錄下自己扛沙袋和砌磚的系列視頻。“每天工作完雖然覺得很累,但看到網友的鼓勵,就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坎,自己也不再孤單。”
家住犍為縣清溪鎮和平村27歲的郝壯,則利用“人人講”直播平臺開設“大石頭微課堂”,在線授課“畫石頭”。在教學中,他把岷江邊撿來的鵝卵石洗凈,根據石頭的天然形狀,用丙烯顏料打底,勾輪廓,上色,制作成貓咪、帆布鞋圖案的各種石制工藝品。他在講課中也結識了一批熱愛“石頭作畫”的伙伴,互相切磋石頭繪畫技藝。
而劉金銀最初直播時,遭到村里人的不解和家里人的強烈反對,父親曾指責他“沒有一個正經工作,就知道天天抱著手機玩”,但在最近的直播中,他父親也“親自入鏡”,展示農村的打豬草生活。
收益
有了多種變現渠道
鄉村直播最直接的收入便是粉絲打賞,實際上是對“視頻內容”的直接付費,比如平臺會根據粉絲的點贊數和評論數,為視頻發布者進行變現補貼。陶津津通過粉絲打賞,每月可獲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
劉金銀利用戶外直播粉絲打賞的一部分利潤,為自己購置了三腳架、手電筒、10個充電寶、備用手機等價值2萬元的設備。他每天堅持6點起床,簡單洗漱后,即刻開始展開直播,爬山、下田、蹚水塘、躥草堆……
從去年2月至今,郝壯在“人人講”通過直播授課,學員可上免費公益課,也可眾籌20元學費參加一次付費課程。累計吸引到網友7000余人次觀看。郝壯“過硬”的繪畫手藝,是他利用10多年業余時間,不斷堅持自學動漫畫、素描、國畫的結晶。郝壯透露,每月的眾籌學費加上售賣石頭工藝品的總收入在1萬元左右。
“總不能一直對粉絲直播捕魚抓蝦。”劉金銀告訴筆者,他后期計劃將小視頻做得更有“情節性”,在20秒左右的直播中講個小故事,也可能將小視頻做農村土特產品推廣,售賣給粉絲,為鄉村直播探索更多的變現渠道。
筆者發現,在淘寶直播平臺上,已經有農民將自己平時采集蜂蜜、搜集花粉、摘桃的過程呈現在網友面前,力求以更透明的方式,讓網友買到令人放心的“地道生鮮”。
專家
鼓勵原創式內容生產
在商業科技媒體虎嗅網認證作者吳懟懟看來,農村短視頻有積極健康的一面,是一個農村與城市交流的新窗口;但它卻缺乏良好的記錄和創作展現,所以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而曾在映客直播平臺工作過的高祥銀表示,目前直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直播平臺從內容、定位和推送算法等各方面都做足功夫,而有些網紅公司甚至會與直播平臺合作推出自己的“演員”。但鄉村直播提供的碎片化內容帶來的結果是觀眾口味變化極快,使得個人走紅的可持續性比較差。
“農村直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劑短暫的‘心理按摩’。”曾參與中國社科院新媒體藍皮書項目、主筆《2016年中國網絡直播業發展報告》的湖南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陽美燕認為,農村直播的紅火離不開這樣一種雙重矛盾性的社會心理:既有對鄉村淳樸生活的一種親切感和向往,也多多少少滿足著人們一種窺視、獵奇式心理,對生活在緊張重壓之下,卻又在物質和精神上明顯優越于農村的都市人來說,尤其如此。
但在陽美燕看來,劉金銀抓泥鰍等展現農村趣事的直播,目前看來十分新鮮,但受眾看多了很快會產生審美疲勞,內容容易枯竭,無法形成從事某種事業的一技之長。而陶津津的直播,確實能給大家帶來正能量,但也只是一種身殘志堅、勤勞自強這種老故事的新式傳播。這種小正能量,不構成現代中國社會心理需求的剛需。
“郝壯的直播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原創式內容生產。”陽美燕說,其一,他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一種藝術,具有創造性并激發他人的創造性,人們可以從中獲得精神提升和藝術欣賞帶來的愉悅。其二,他教人做手繪,觀看者從中獲得一種創造技能,有所獲。“農村直播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主播,二是內容生產。堅持主播的內容原創,才能帶來網絡直播的良性發展。”(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