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不少市民不斷發帖反映“小區沒車位,車沒地方停放”,“車位非常緊缺,請求有關部門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等問題,引起社會的共鳴。
隨著私家車擁有量日漸龐大,停車是個老大難問題。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不管是自己駕車還是乘車,都會存在如同不少車主吐槽的現象:“出門就是看人看車”,“人回家了,車卻回不了家”,不少城市確實上演“車輛圍城”、“上下班車輛接龍”、“站別人的道,讓別人無道可走”的景象。這讓我們不得不問問:“車位都去哪了?”
車位哪都沒去,去的是某些管理部門的職能職責和部分人群的思想意識。國家一再提倡要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但是我們國家現在車輛擁有量逐年增加,有的家庭有一臺車,有的家庭每人有一臺車,購買車輛的增速遠遠超過新建車位的增速,那“車位能不去哪嗎”?
有些城市地區發展過快,卻不注重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設施和車庫、車位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那“車位能不去哪嗎”?
現今社會,大家動輒就愛講面子、看地位、比闊氣,出門的“座駕”便不知不覺成為“面子、地位、闊氣”的代名詞,小車開幾年換大車、“大眾”開幾年換“奔馳”的比比皆是,人們的攀比心理助長了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壯大,那“車位能不去哪嗎”?
據悉,有些國土面積小的國家,雖然車輛擁有量也大,但是為了能保證交通秩序井然、防止車輛亂停亂放,國家實行諸如“公民買車出具車位證明”和“車輛限購”等政策規定來解決交通問題。說到底,對于停車難、行車難的問題,歸根結底需要的還是有關職能部門及廣大市民真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發力,結合環保標準制定車輛購買政策要求,結合地域實際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結合干群素質加強思想教育引導,真正做到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確保“車位不再去哪了”。(陜西省安康市 王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