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題:讓機構多負責,讓信息多跑路——解讀民政部門取消婚姻登記記錄證明
新華社記者朱基釵、林苗苗
有結婚證和離婚證,卻不能證明婚姻狀況;婚姻狀況證明無法異地辦理,異地查詢;全國婚姻登記機關一年提供了841萬份婚姻狀況證明,占工作量的58.5%……近年來,婚姻登記記錄證明成為許多人出國留學、買房貸款時的“煩惱”,也成為民政部門的“負擔”。
近日,民政部發文明確規定,除對涉及臺灣地區和哈薩克斯坦、芬蘭等9個國家的公證事項仍可繼續出具證明外,各地民政部門不再向任何部門和個人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
此舉無疑為老百姓辦事創業提供了便利,但要想讓政策的紅利徹底釋放,還需要“制度+技術”的力量。
。ㄐ祟})婚姻狀況證明由何而來?
據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2003年《婚姻登記條例》實施以后,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需要提供婚姻狀況證明。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部門和機構在辦理公民貸款、出國留學、移民等事項時,要求當事人出具婚姻狀況證明。
“民政部門為了滿足群眾需要,陸續開通了婚姻登記記錄證明服務。隨著時間推移,這一證明被泛用了,不僅給群眾帶來了不便,也給民政部門造成很大負擔。”王金華說。
據了解,目前我國公民貸款、買房、購車、出國、繼承、遷戶、申請廉租房,甚至找工作時都有可能需要開具婚姻狀況證明,而且,這些證明必須在本人戶口所在地開具。在許多機構看來,結婚證和離婚證對個人婚姻狀況的證明并不具有完全效力。
據民政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國29個省民政部門提供了841萬份婚姻狀況證明,占婚姻登記機關工作量的58.5%,超過了婚姻登記的工作量。
王金華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群眾在辦理證明時來回跑路和等待的時間,婚姻登記機構花費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ㄐ祟})“讓機構多負責,讓群眾少操心”
各地民政部門不再出具婚姻登記記錄證明,體現了行政機關簡政放權、方便群眾辦事創業的良好初衷,值得點贊。同時,這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擔心:婚姻狀況證明不開以后,如果有些機構還需要個人提供證明怎么辦?
對此,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巡視員楊宗濤介紹,民政部在作出這一決策之前,向婚姻登記記錄證明使用主要涉及的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住建部、銀監會等部委,征求了意見,才制發了該通知。“我們已經與相關部門事先溝通過了,他們也會采取一定的方式,通知各自的系統。”
“相關機構沒有明確法律法規依據,無權讓公民出具婚姻登記記錄證明,這是一個前提。”楊宗濤表示,證明取消以后,確有明確法律法規依據的,相關機構要和當地婚姻登記機構進行溝通,當事人完全可以不提供。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認為,這相當于把個人需要辦理的事情轉移到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例如,一些商業機構對公民婚姻狀況證明的需求,今后就應該轉變為機構與民政部門間進行信息溝通,而不是讓公民自己跑腿開證明。”
“為老百姓辦事,重要的是在理念上要有服務意識。政府部門應不斷改進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加強信息聯通,在設計審批事項、辦事流程等方面,多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減少老百姓的麻煩和負擔。”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小標題)“讓信息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腿”
政府部門機構之間需要做好制度配套和銜接的同時,還需要信息化建設加快步伐。
對于目前我國婚姻登記信息化發展現狀,楊宗濤介紹,民政部門已實現部、省兩級婚姻登記信息聯網,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已基本實現婚姻登記信息聯網和在線婚姻登記。但是,他也承認目前該信息系統還不具備異地查詢的條件。
他表示,各地區各部門之間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平衡,信息共享和互聯也亟須加強。一方面在數據聯網的硬件設施建設上還需努力,另一方面還要抓緊完成已有紙質歷史數據的補錄工作。他透露,加強民政信息化建設已列入民政部“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
李紅兵表示,對于公民婚姻狀況信息,北京市已經具備政府部門間的查詢條件。“自2012年上半年起,北京市民政局已經與北京市住建委建立了婚姻登記信息共享機制。在當事人授權的前提下,由北京市住建委提出房屋申請人婚姻登記信息核對需求,北京市民政局信息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數據庫核對后進行反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在信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婚姻狀況、房產等信息都應該能夠實現聯網共享,相關部門機構也應該可以根據規定申請查詢。“連通信息孤島,才能讓信息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