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康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郭青在旬陽調研時指出:安康先后經歷了以伐木為主的“木頭經濟”時代,以開發礦產資源為主的“石頭經濟”時代。近年來,按照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根本性、方向性、原則性要求,市委提出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安康為啥要走生態經濟的路子呢?從歷史、現實、未來、環境、文化等維度來解析,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安康經濟發展經歷了粗放發展的自然經濟,傳統的農業經濟,也經歷了資源依賴型的工業經濟。結果都是虎頭蛇尾,無疾而終,不是市場與生產脫節,就是產品和品牌得不到市場認可,要么就是單打獨斗,抗風險能力太弱,一有風吹草動,產業就全軍覆滅。要么就是稻谷加稻草,大路貨,產品和產業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沒有科技含量,更沒有核心競爭力。要么就是沒有規模效應,小打小鬧,近親繁殖,家族產業,做不大,做不強。
因而,初級經濟形態始終沒有讓安康的企業和產品走出安康,走出陜西,始終沒有做大做強,實踐證明那些原始的粗放的掠奪資源的發展道路走不通,走不遠,走不好,必須找到一條新路。
二、現實經濟發展的艱難選擇
傳統粗放的道路走不通,四處碰壁。在經歷了慘痛的種種失敗后,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安康人終于找到了一條現實道路,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的道路,就是生態經濟。
一種既符合安康現實,又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形態,市委一提出,就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熱烈呼應和歡迎。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還是企業。例如市委提出把富硒產業打造成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消息一發布,就受到了市內外企業的追捧,企業家看好這一朝陽產業。
真正的企業家,對產業的選擇是十分現實的,他們看好的是安康發展生態經濟的基礎條件和獨特潛力。
三、市場旺盛需求的自然催生
以往,我們提倡發展這,發展那,往往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政府熱情高漲,普遍動員,行政命令,指標任務,結果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為什么?
因為生產規模和產品形態都不是根據市場來發展的。決策不是市場經濟主體企業做出的,而是政府越俎代庖,根據政績需要計劃出來的。
隨著生態產品越來越稀缺,獨具生態資源稟賦的安康,優勢日益凸顯。市委順勢而為,提出發展生態經濟,以復星集團天貿城項目落戶安康為契機,打造中國富硒電商第一市,不是單一的行政命令和一般性號召,而是立足把握趨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重大項目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發展愿望和投資方向為起點,慎重提出的。
這個決策不是一時熱情,而是看準了國內外富硒產業發展的走向,把握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脈搏。生態、健康、安全的富硒產業一旦與便捷先進的互聯網經濟相結合,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激發了市內外企業的投資創業熱情與欲望。
為什么科研機構、生產企業、投資家、創業者紛紛看好安康,聚焦安康?
他們是看好市場對健康食品,特別是富硒食品的巨大需求,以及這需求背后的巨大利潤空間。
他們看好在互聯網時代,安康富硒產品可以透過電商平臺,借助物流樞紐走向世界,世界富硒產品融匯安康,賣全球富硒,買全球富硒。企業家和投資家對市場的嗅覺天生敏感,他們要拿巨額投資來安康做項目,建基地,搞科研,之前都有謹慎的市場調查的。要知道,企業家說服股東投資,比機關決策審慎得多,嚴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