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飛地經濟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務實之招
以落實中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安康飛地經濟,把集約節約用地和提高發展質量、轉方式調結構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貫徹了生態文明的理念,落實主體功能區的思想,架起“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溝通的橋梁。發展飛地經濟,堅持“川道地區發展經濟,遠山深山保護生態”的原則,一方面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先決條件,引導超載項目向全市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有序轉移,另一方面,更好地促使山區的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產品,體現的是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保護生態,符合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區域經濟規律,為我市各區縣構建定位準確、發展有序、梯度互補、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的機遇。
以月河川道地區為飛入地、以“三園一區一中心”為重點的安康飛地經濟,通過飛出地工業向“三園一區一中心”的集中,不啻為一種解決我市園區發展瓶頸的有效辦法,一方面貫穿了循環發展的集中、集約、集聚發展理念與要求,另一方面是對各區縣“十一五”以來所探索的“三個集中”發展經驗的再提升。體現的是主動發展的思維,突破了飛出地發展工業受到土地、交通等諸多條件限制,難以引進大企業、大項目招商困局,破解了欠發達地區政府財力所限,工業園區建設進程緩慢、止步不前的尷尬,彰顯飛地經濟比單獨選址建設工業項目的規模優勢、產業集聚效應使產業鏈上各企業低成本優勢;發展飛地經濟,激發“三園一區一中心”的發展活力,就一定能把月河川道地區打造成為安康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極。
以對內飛地為主的安康飛地經濟,緊扣對內“飛地”只需要通過政策引導、縣(區)協調就能有效解決,操作起來簡單易行的優勢。發展“飛地經濟”不僅可以破解各區縣用地指標瓶頸、產業結構趨同與低層次循環困局、招商引資互挖墻腳、惡性競爭尷尬,而且有利于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克服技術落后、信息閉塞弊端,一舉解決“飛入地”和“飛出地”各自的發展瓶頸。“飛地經濟”已經成為我市改革開放的新起點,只有強化發展意識、改革意識、機遇意識、拼搏意識,創優發展環境,飛地經濟一定能引領安康經濟發展。
發展飛地經濟,是安康區域發展戰略的與時俱進,是各級黨委政府超前引領、全面駕馭、主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發展飛地經濟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務實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