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三屆八次全會精神解讀
今年以來,在中共陜西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安康市委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提出的“五個扎實”重要要求和省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以“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牽引,統籌推進加快發展、深化改革、法治建設、從嚴治黨各項工作,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取得新進展。
今年上半年,安康市委常委會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經濟工作總基調,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提升循環發展內生動力,經濟增長逆勢上揚,取得了GDP、二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名列全省第一的嘉績。
——第一個全省第一:GDP增速居全省第一
實現生產總值346.83億元、增長11.3%,增速居全省第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2%,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8%和11.3%。
——第二個全省第一:二產增速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安康市生態友好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山林經濟總產值同比增長19.8%、新增勞動密集型企業82個,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富硒食品、裝備制造、生態旅游產業增速分別為26%、35.2%、16%。新型工業帶動作用顯著,二產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貢獻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居全省第三。
——第三個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安康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6億元、增長22.3%,高于全省16.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一。民間投資增長14.8%、占全市總投資49.5%,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4.7%。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75.7億元,增長13.8%,項目履約率98.8%。
此外,園區建設、重點改革、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生態移民搬遷、社會事業、信訪維穩、安全生產和黨的建設諸項工作均成績斐然,齊頭并進。
昨天上午召開的安康市委三屆八次全會上市委書記郭青盤點了今年上半年成績單:
——“三區兩園”和“飛地經濟”園區對發展要素的聚合能力提升。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科技部評估即將獲批。“飛地經濟”取得實質性進展,上半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近億元,新入園企業5戶。全市新發展現代農業園區31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重點改革進展順利。制定了9大類44項全年改革任務清單,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等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鎮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撤銷鄉鎮21個、村621個。實施權責清單制度,取消下放市級行政審批200項、精簡率40%,實行“三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市縣政務服務中心“全程代理”運行機制全面推行。“三縣一帶”金融創新示范試點工程深入實施,市財信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金從4.59億元增資擴股到10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小額貸款公司。
農村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省委確定安康市為全省深化農村改革試點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上報省委待批。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實測階段任務基本完成,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2家、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70個、家庭農場223個,小額信貸農戶授信額度由5萬元提高到30萬元。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派直管”改革全面推開。
——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促進我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程加快。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批復我市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在設立主體功能區建設專項引導資金、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五個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支持我市試點示范工作。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各負其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格局,市政協形成了試點示范工作六個專題報告,市人大近期作出了《關于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決議》,并就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立法準備。
——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瀛湖湖泊治理、漢江綜合整治、水保流域治理、重點防洪工程持續實施,完成造林綠化33.77萬畝;深入開展漢江水質保護十項專項行動,依法關停35家污染企業,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命名授牌。
——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市委常委會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件實事”進展順利,上半年民生支出76.7億元。抓好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困難群體等就業創業,建成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015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6.6萬人。為8573名勞動者追發拖欠工資1.47億元。提高保險待遇和補助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新農合參合基本實現全覆蓋;集中解決中心城市18類67個難點問題,建成一批道路、市場、停車場、環衛、管網、立交橋等民生設施。
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7653套,棚戶區改造開工13742套。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資助學生7.7萬人。中心城區“五校北遷”和12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項目加快實施。全市高考文理科一本、二本上線率均居全省第二;推動白河、寧陜基層醫院與十堰市、西電醫院組建跨區域“醫療聯合體”。初步形成分級診療模式,全面推行責任醫師團隊定期巡回上門服務,著力解決基層群眾就醫難、看病貴等問題。
——扶貧工作精準施策。全市移民搬遷開工建房2.26萬戶、可安置8.09萬人。加大危居特困群眾搬遷安置力度,扎實推進金融扶貧、鄉村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等創新試點工作,全市有4個縣區被省上確定為陜南避災扶貧搬遷綜合示范縣、5個縣區被確定為全省金融扶貧試點縣區、9個縣區被省上定為“一區一策、一戶一法”試點。
——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聚焦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立足于查找和解決“不嚴不實”突出問題,在全市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和鎮辦黨政正職中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開展理論學習宣傳,我市創新運用新媒體開展網上理論宣講和菜單式點題宣講的典型經驗得到中宣部肯定。
精心策劃和組織“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媒體集中采訪活動,開展“京津冀豫陜全媒體問水行”主題采訪活動,切實抓好龍舟節、西洽會、硒博會等重大活動對外宣傳,及時妥善處置突發熱點事件。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型陜南民歌劇《冤家路寬》在全省百縣巡回演出,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電影《紅軍鄉》完成拍攝制作。
圓滿完成市三屆六次人代會、市三屆五次政協會選舉工作,健全黨委書記抓黨建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全面開展十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及成員綜合研判,積極開展干部超職數配備、“吃空餉”等專項治理,從縣區和市直部門選派34名優秀年輕干部上掛下派任職。
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完成黨支部換屆,1573個村完成并村后村委會換屆選舉。19個試點鎮(辦)召開了2015年黨代會年會。持續推進“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向259個軟弱渙散黨組織(社區)選派第一支部書記,開展幫扶和分類施治。
查處違反作風紀律問題48起,黨政紀處分51人,對15起違反作風紀律的典型問題和10起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四風”問題點名道姓公開曝光。全市紀檢監察機關立案454件,結案338件,處分411人,移送司法機關37人。廉政教育宣傳取得成效,《漢陰沈氏家訓》被中紀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宣傳推廣。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市安全生產四項控制指標全面下降,沒有發生較大以上的安全生產事故;應對汛期降水量偏多的嚴峻形勢,突出漢江防洪抓調度、山洪災害抓轉移、病險庫塘抓監管、城鎮內澇抓處置,緊急撤離和轉移安置群眾1.55萬人,實現了人員零傷亡,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緊張有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