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公布了2014年度全省24個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檢測評比結果,漢濱區不負眾望,連進兩個位次,一舉結束了連續5年在全省墊底的窘迫局面,成為省政府表彰的六個“陜西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受獎區之一。
創新思路找出路
盛夏7月,走進漢濱區大同鎮德烈千畝核桃園,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昔日的荒山淺坡上,數千株隨風搖曳的核桃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豐收在望。4年前,正是在區委、區政府號召下,安康五星旅社老板江德烈果斷回鄉建園,成為全區“百萬林果基地”建設大軍中的“突擊手”。正是靠著無數個像江德烈這樣的艱辛付出,4年后,全區新增經濟林果70萬畝,總面積達到105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園’”的建設目標。這是漢濱區創新思路、雁行破陣的一個縮影。
基礎差、底子薄、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缺乏在全省爭先進位的“底氣”,是百萬漢濱人民多年來揮之不去的陰影。
思路決定出路。2011年以來,漢濱區委、區政府在充分調研漢濱實際和總結歷屆黨委、政府重大決策的基礎上,系統歸納并確立了城區抓管理,川道建園區、兩山建基地、集鎮建社區和用群眾工作統攬全局的“一抓三建一統攬”的工作新思路,漢濱經濟社會發展從此按下快進鍵。
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對漢濱明確提出“舞龍頭、走前列、引領發展”的新要求,全區上下群情振奮、務實創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起使,以“在全市擔起三分之一的份額、做出三分之一以上的貢獻”為目標,奮力爭當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
“在全市改革發展大局中,漢濱區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目前已經形成明晰的發展思路。近年來發展變化較大,尤其以五里工業集中區為載體的新型工業化,以核桃產業為重點的山林經濟突飛猛進,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歷經幾年發展,漢濱區的快速嬗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多次肯定。
如今的漢濱大地,鄉村,水泥路阡陌縱橫,連綴起一排排農家新居;兩山,林果園梯次排布、密植成林;川道,工業園廠房林立,產業園交織相連;城鎮,街道寬闊平直、小區優雅別致、公園芳草如茵、商品琳瑯滿目,社會和諧、萬民安樂。
狠抓項目提增速
2014年,家住漢濱區新城辦教場社區的馬女士,靠著在家門口擺攤賣菜夾饃的營生,為家里增加了3萬多元的收入。也就在這一年,漢濱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7890元,與2013年相比增速為12.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可圈可點的成績遠不止這一項,在2014年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36項綜合監測指標中,漢濱區有18項指標全部進位,其中財政總收入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三產服務業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指標都以領跑姿態走在全省的前列,為漢濱區的爭先進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漢濱區緊緊抓住安康國家主體功能示范市唯一重點開發區域、陜南循環發展和避災移民搬遷等重大機遇,持續提升林果、畜牧、蔬菜、水產等農業的“園區化”發展水平,去年完成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項目42個,完成投資7.2億元,全區省市級園區達到27個,其中“陜茶一號”被授予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育苗能力達到一億株。發展現代農業的“陽晨模式”、“忠誠模式”和“牛蹄模式”在全省引起巨大反響。著力做強富硒產業、新型材料、清潔能源、再生資源利用和制造產業等五大支柱工業項目,以五里工業集中區為核心,以奧信秦東為示范,持續推動瀘康酒業、正森飲業、晧翔保溫材料、好富鈦自行車、五福鮮食品、杜氏面業、龍王泉、漢水韻等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利用中心城市所在地優勢,把三產服務業項目作為引領發展的優勢,持續推進商貿服務、大力開發休閑旅游、加速培育新興服務業,去年建成安康寶業農貿市場、城東農貿市場、瀘康物流倉儲等一批大型專業市場,雙龍國際旅游度假區如期開園……
按下快進鍵,全靠項目帶。2014年,漢濱區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158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6億元,增長28%,項目投資拉動GDP增長5個百分點;88個區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2億元,超額完成任務,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12億元,增長11.1%,凈增71.4億元,其中項目建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保持全市第一。
優化環境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