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勇 沈奕君 2013年年底,平利縣摘取國家衛生縣城稱號。手捧“國字號”榮譽牌匾,如何管好縣城,不僅檢驗著縣委、縣政府的管理水平,更考驗著23萬民眾的集體素養。
是安享榮譽,還是鞏固提升,讓國家衛生縣城永葆活力?平利縣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圍繞“國衛抓鞏固、創園促沖刺、創森抓推進、雙創建長效”的總體目標,緊扣市政基礎設施和園林綠化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日常監管、市民整體素質提升、縣城長效管理機制建設等工作重點,愛城護城管城,讓國家衛生縣城和中國最美鄉村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全民聯動:干部動群眾動,干部不動群眾也動
平利素有“秦楚鎖鑰”之稱,308省道穿縣城而過,人流復雜,縣城管理難度大。盡管如此,該縣依然堅持把城市建設作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來抓,以“雙創”為契機,著力從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質上下功夫,在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后,發動全民,想方設法把縣城管好。
怎么管?老辦法肯定行不通,只能出新招,結合縣域實際。為此,在充分征求民意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平利縣一邊通過縣長值周制,數字化城管,網格化管理,聯合執法行動,著力加強市容環境整治,向城市環境“臟、亂、差”亮劍;一邊制定出一套“123456”管理方案,即“一套人馬(雙創辦工作人員),連續創建(國衛國園國森),三個不減(機構、人員、力量),四大班子,五位一體(專項督查、暗訪檢查、領導視察、代表委員監督和季度年末考核),“六抓六進”,著力編織出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縣城動態管理圖,形成全民聯動的整體格局。
除此之外,繼續實行縣級領導聯片、部門包段、居戶包門前的責任制;細化制定縣城精細化管理標準,修定縣城環境衛生管理、養犬管理、煙花燃放管理等制度12項,強化部門的縣城管理職責;建立社區居委會網格化管理制度,不斷推進社區環境的居民自治;堅持“門前四包”日巡查、周檢查、月評比,持續開展城區機關周五大掃除、單位衛生值日等工作。按照“有物業抓規范、無物業抓引進、無引進抓包幫”,推進雙創“八進小區”活動據統計,自創建成功以來,該縣在城區累計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2000余起,取締流動攤點、店外店、明鍋亮灶220余家,整治建筑工地24處,規范商戶門頭牌匾39家。規范整治建筑工地30多處,查處違規渣土車近百臺次,新增環衛工人8人,查獲各類交通違法 行為600余起,城區新充實環衛管理及保潔人員30人。
監管出實效,也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在平利縣殘聯包抓的責任片區,已經形成“干部動群眾動,干部不動群眾也動”的共識。
與此同時,因監管激發了市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熱情,市容環境整治突擊隊、巡查團、掃街幫……一個個由政府與民間組織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形成護城聯盟。
創建結合:正在形成的聯動機制和監管機制
在創建中加快建設,在建設中推進創建,實現創與建的相融互動,全縣上下合力共為,不松不怠。為強化創建機制,該縣把雙創作為總攬城鄉建設管理的全局性工作來抓,建立健全書記、縣長親自抓,縣級領導包片抓,部門單位包段抓的雙創工作機制,把雙創工作作為統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與全縣整體工作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嚴格按照雙創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辦法,實行“一票否決制”,讓“雙創”工作真正成為“一把手工程”,成為各鎮各部門各單位的首要工作內容和全縣廣大干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制定出臺了《平利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平利縣市政公用設施管理辦法》和《平利縣城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案》,編制完成了《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并納入縣城《總體規劃》。制定了《縣城綠線管理辦法》和《縣城藍線管理辦法》。實施“領導包片、部門包段、商住戶包門前”的網格化管理。
在完善機制中,全力推進縣城建設步伐。盡管面臨高速路、馮家梁隧道等重點工程建設,但依然累計籌措資金約2.2億元,優先保障市政重點工程及園林綠化建設,縣財政在年初足額預算和及時劃撥雙創專項工作經費的同時,還為各鎮配套100萬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經費。
截至目前,已建成縣城垃圾填埋場辦公用房、自動大門、過磅稱重等設施,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規范運行。完成迎賓大道建設進度90%;完成縣城生態公園休閑步道 、濕地廊道、景觀步道和高架棧道主體工程。天然氣儲備站城區燃氣主管網鋪設達到95%;平中門口棚戶區改造、第二中學、中醫院住院樓等一批重點民生工程項目即將投用;硬化背街小巷23處5.2公里,埋設排污管道3500米,添置更新垃圾桶800個、勾臂式垃圾車1輛、垃圾中轉箱8個、道路清掃車1輛,新建公廁15座,規劃建設垃圾中轉站壓縮站2所,建成綠化景觀帶2.6公里,栽植樟樹、槐樹、桂花、柳樹等大規格苗木1300余棵,新增綠地面積95000平方米,城區及11鎮累計義務植樹55萬株,縣城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平利縣把機制建設作為提高縣城管理水平、鞏固創國衛成果的重要抓手,提高縣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如今齊抓共管的聯動機制,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行業監管機制正在形成。
城鄉共振:創建工作向常態化、制度化轉變
城里掃得干干凈凈,農村建得綠草盈盈,城鄉共振的整治環境現象,不僅筑牢了創建步伐,也成為建設最美鄉村的“金鑰匙”。
“我們不僅要著力鞏固國衛城市榮譽,更要筑牢基礎建長效,基礎實,根基就硬。”平利縣雙創辦主任王純林說。
從城市到農村,從生活習慣到素養養成,從創建成功到鞏固提升,全縣人民鼓勁加油,形成齊抓共建得共識和合力。
“雙創”有聲有色,創完“國衛”創“國園”,城市農村比著干,一場市容環境整治與農村環境整治的戰役在平利展開。
“雙創”帶來的變化直接且具體:城市美了,來平利的人多了,有投資意向的老板越來越多了,隨著安平高速的即將通車,平利將迎來更多機遇。
環境改變受益最大的還是市民群眾,飽受“三高”之苦的市民李大爺,一再的感嘆,“雙創”帶來的益處,晨轉五峰休閑公園,夜游月湖濱江大道,生活在平利,就像住在一個大公園里,碧水藍天,花團錦簇,如今“三高”不高了,倒是興致高了,有事沒事到城里轉一兩圈,值得。
開通城鄉公交、新增公共廁所、新建月湖景觀吊橋……群眾的關切關注,平利縣委、政府總會第一時間給予回應。
平利縣一方面深化城鄉三級聯創,把三級聯創與美好平利建設、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新型社區建設、五星社區創建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結合起來,加強單位、居住區及鎮村的基礎設施、園林綠化、亮化美化、環境保潔等工作,打造一批設施配套、衛生整潔、環境優美、管理規范的省市級衛生園林集鎮、單位和示范村,為群眾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著力從群眾的文明素質入手,把宣傳教育融入創建工作全過程,在市民群眾中深入開展講衛生、講文明、講公德“三講”教育活動,堅持“六抓六進”,健康教育實現常態化,使廣大群眾在參與創建中受到教育,形成全民支持雙創、參與雙創的良好氛圍,使創建工作深入人心。在打牢基礎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一套既管當前、又管長遠的長效機制,促進創建工作向常態化、制度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