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痛泣,江河悲鳴。2015年6月25日11時,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離世。
“太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來自瀛湖周邊十里八村的村民們抹著淚一個勁地說,“張書記是為了我們大家累倒的,他今年才50歲啊!”
6月27日上午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鎮村干部來了,市區干部趕來了,遠在西安、浙江等地的外出鄉親們也千里迢迢地趕來了,當地和鄰村的3000多名群眾更不用說,早早地自發趕到安康殯儀館為他送最后一程。不能現場送別的網友則在貼吧、網站、論壇、微信、微博上自發留言,悼念這位黨的好兒女、群眾的好干部。
一名最基層的農村黨員干部的辭世,為什么能牽動如此多群眾的心?
為此,筆者專門走進瀛湖鎮天柱山村,傾聽該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明俊殫精竭慮為人民的感人故事,體悟他忠實踐行對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修路、拉電、引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他要讓群眾居住環境好起來
天柱山村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區瀛湖之畔,這里風光旖旎,魚肥水美。然而,昔日的天柱山村民卻是“守著金碗沒飯吃、住在湖畔缺水喝、眼看電站沒電用”。曾幾何時,外地游客到此觀光,常發出“一湖水美,兩岸山窮”的感嘆。
上個世紀80年代末,高中畢業返鄉務農的張明俊依靠黨的好政策和個人的勤勞與智慧,從最早經營的一家商鋪,到后來有了自己的小公司,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1989年群眾推舉他為天柱山村一組組長,然而看到村民吃水還靠挑、運貨還靠扛、吃飯仍然靠天,電燈常閃滅,一種想改變這種狀況的思緒在張明俊的腦海中翻騰。
他開始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鄉親服務,群眾的用電不行,他盡力幫助改拉入戶電,用不起電的他替群眾繳費。
進入新世紀的天柱山村仍舊貧窮,矛盾眾多,急需一位脫貧致富的領路人。經過村民們
兩推一選”,2002年,37歲的張明俊被群眾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千萬別犯傻,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去當那出力不討好的村支書干啥?”
“大家信得過我,才推選我挑這副擔子,我既然答應了,就一定要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這才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張明俊用了整整半個多月時間進組入戶了解實情,看到一間間破舊的房屋,一個個閑散的村民,他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兒。當他來到在當地人稱為“柳樹塘”的5組時,一個村民說:“我們這個組沒啥變化,不信你看,大部分農戶連六七十年代的拴牛樁都還在。”
村民的話深深刺痛了張明俊的心,誓死挖窮根的信念在他的內心越發堅定。
要想富,先修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領群眾修路。通過學政策,利用多年結交的朋友關系,總算爭取到了一個通村公路建設項目。村里沒資金,咋辦?他承諾:每修一公里公路我個人補助1000元,他率先墊錢購買爆破器材和磚沙水泥,拉回來發到各組,一下子就打消了群眾疑慮,家家戶戶齊上陣,男女老少齊動手,他組織群眾累計投勞2萬多個,籌資2100萬元,修通硬化通村、到組、入戶公路14條41公里,修建人行聯戶路6條5 公里,如今這個村98%的農戶家門口通了水泥路。
長期以來,天柱山村的群眾瞅著瀛湖水緩緩流淌,卻是“水在山下走,人在山上愁”;看著安康水電站輸電網四通八達,村民用電卻很難。為了解決吃水難,張明俊又在全村群眾大會上鄭重承諾:打1口水窖村里補助200元,他以村上獎勵名義,個人為每口水窖墊資100元,大大激發群眾積極性。他積極爭取上級扶持110萬元,組織動員村民投勞1萬多個,修建集中供水工程8處,鋪設引水管道31公里,引水渠道6公里,建水塔、蓄水池4個,修建蓄水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290口,85%的村民喝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一舉結束了吃“天花水”、喝“蛤蟆尿”和用水靠肩挑背扛的歷史。
為了解決村民用電難,他組織動員村民投勞2000多個,栽電桿、拉電線,爭取電力部門農網改造項目15公里,有效解決了全村100%農戶的用電。為了豐富群眾的生活,他上下奔走,爭取支持,讓家家看上了衛星電視,40%的農戶實現了寬帶上網。入學率、通電率、電視電話入戶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臺率達100%,農電網改造、人畜飲水等基礎建設工作位列全鎮前茅。
種核桃、栽枇杷、建園區、興旅游,大力發展產業,他要讓群眾腰包鼓起來“三窮加一富,要富不得富;三富加一窮,要窮不得窮,只有鄉親們都富起來,我們村的面貌才會從根本上改觀。”張明俊對于村子的窮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于如何挖窮根更有著清醒的認識。
經過反復調研、論證、征求意見,張明俊帶領村兩委班子組織引導村民發展以核桃、板栗、枇杷為主的生態林果園建設,在實現山清水秀生態目標的同時,也為群眾脫貧致富拓寬了新路。他帶領黨支部、村委會干部和村上的能人,遠赴延安市黃龍縣考察,引進遼核、香玲等優良核桃品種,邀請渭北核桃研究所的專家提供技術指導。采取支部+協會+農戶、產業+基地等模式,流轉治理土地3500畝,發展精品核桃園3500畝、板栗園1000畝、其他果園1000畝,把“天柱山蓮菜”做成品牌,大力推廣,并發展藥材種植,基本達到人均2畝林特園等。按照“基地規模化、園區標準化、設施配套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產業化”的思路,統籌謀劃,系統規劃,引領核桃產業規模化發展。修通農業園區公路3.5公里,修建了園區灌溉設施,建起了核桃加工廠,成立了瀛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努力把小核桃打造成大產業。天柱山村的核桃園被省、市、區評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全市農業示范園現場會、全市核桃良種豐產栽培及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技術培訓會相繼在天柱山村召開。種植優質蓮菜100畝,帶動扶持發展養殖戶30戶,全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300多元。
天柱山村特殊村情還在于,其庫區移民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何讓他們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一直是張明俊最為牽掛的。為把居住分散高山村民遷移到公路邊,按“遷移式扶貧”政策每戶補助5000元,資金不夠怎么辦?他一邊說服群眾調整土地、自己出錢雇用推土機平整宅基地外,還為建房戶擔保貸款購置建材。全村建設集中安置點3個,相對集中居住群5處,450戶村民建起了新建的樓房。
“地無三分平”是天柱山村的真實寫照,靠地生財顯然難以為繼,沒多大潛力和空間。為此,張明俊集中精力做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引導,使全村300多人穩定在外務工,僅此一項,每年掙回勞務收入近千萬元,占全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他又依托自己的公司,常年解決村上富余勞動力150多人的就業問題。利用和安康水電廠的地緣關系,為該廠輸送經警、清潔、搬運等固定用工,就地安置勞力400余人。他積極外引內聯,多方爭取支持,動員引導村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幫助66戶發展運輸、加工、餐飲服務等個私經濟,讓308人實現了再就業。
天柱山之巔的白云寺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具備發展旅游產業的基礎,該村以此為依托,發展特色旅游業潛力巨大。為此,張明俊個人出資雇用挖掘機整修了上山公路,既方便了游人,又讓20多戶村民依靠景點開拓了致富門路。怎料,天柱山村的巨大變化,讓并村時劃到外村的兩個村民小組眼饞,他們強烈要求“返村”。 張明俊又跑到市直有關部門,爭取1萬元扶持款,村上配套2500元,個人贊助500元,幫助兩個組修通4公里通組入戶公路,公路修通后已有32戶蓋起了新房,15戶辦起了商服業和運輸業,發展特色農家樂3家,購置旅游運輸車輛15臺、水上游艇和旅游船只6 艘。
現如今,“游白云古寺,享農家風情,觀瀛湖美景,品美味齋宴”的旅游格局業已形成,與生態農業、個私經濟、勞務輸出等相關產業互成犄角,并駕齊驅,拉動村域經濟乘勢而上,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4630元,增長到2014年的10937元。
抓生態、強服務、變觀念,創新社會管理,他要讓群眾樂起來
每到夜幕降臨,天柱山村的男女老少們便聚集在一起,有的跳起廣場舞、有的打籃球、有的打響器,幸福蕩漾在臉上,在地無三分平的天柱山村,像這樣的文體娛樂小廣場已經建起了3處。她們說,這都多虧了好書記張明俊。
天柱山村由原來的水泥、天山、汪梁三個村合并而成。并村前當地就有“水泥的賭、天山的酒、汪梁扯皮頓筋啥都有”的順口溜,村情十分復雜。張明俊上任伊始就敏銳地意識到,必須以生態為本改善村容村貌,必須加快村上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領群眾,用物質和精神兩把手推動村內全面發展,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張明俊跑遍了全村20個村民小組,走訪了近三分之二的農戶,制定出了《天柱山村新農村發展規劃》,重點抓好“生態農業、個私經濟、旅游服務、勞務輸出”四大產業和“建路、建園、建家、亮燈、清潔、娛樂、平安”七大工程,努力實現在花果山中幸福生活的夢想。
經過多年的艱苦實踐、不斷探索,張明俊總結出了一套“222331”工作法:即建好“兩個陣地”(黨員活動室與文體活動室和文體小廣場)、穿好“兩雙鞋”(膠鞋與皮鞋)、唱好 “兩臺戲”(基礎設施與生態工程)、開好“三條船”(個私經濟、勞務輸出、集體經濟)、扛好 “三面旗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達到“一個目標”(共同富裕)。近些年來,正是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他帶領村民踏實苦干,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如今,當你一走進天柱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仿古式門樓,既宣傳推介了旅游,又頗具文化氣息。沿著干凈平整的水泥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既美觀又節能,公路沿線、人行道邊、村民院落栽植的花木盆景賞心悅目。家家戶戶垃圾統一收集處理,門前設施、綠化、衛生實行 “三包”,水、廁、圈、廚實行改建一應俱全,尤其是鑲嵌在山腰間的核桃、枇杷等生態經濟林果園,既有觀賞價值,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引領是關鍵,情感管人管靈魂”。談及治村心得,張明俊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就是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創新社會管理,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改變農村愈演愈烈的請客送禮、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陳規陋習”。
2015年正月十五,天柱山村民俗文藝宣傳隊隊員周云麗參加完區上的民間藝術節后開心地說:“老都老了,在張支書的鼓勵和支持下還上了一次安康城的大舞臺,真是大器晚成啊!”據村婦聯主任周云娥介紹,她患有背心脹痛的毛病,每次發作時,就拿酒瓶子捶打,緩解疼痛,自從參加了村里組建的舞蹈隊,現在背心也不咋痛了,還在附近的電廠找到了活兒干。今天的天柱山村,隨著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充實,左鄰右舍的關系也和睦了、融洽了,實現了民事糾紛、治安信訪不出村,被評為安康市首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講誠信、帶致富、熱公益,扶貧濟困記心中,他將大愛灑人間
“今天把大家請來,就是要感謝大家,希望大家今后繼續支持村里的工作,讓村民在花果山中幸福生活的夢想早日實現。”簡單介紹了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的盛況后,張明俊開始給鄉親們發獎金。這是今年5月5日天柱山村黨員活動室里的一個場景。當日,剛剛在北京參加完“全國勞動模范”表彰的張明俊回到家鄉后,顧不上休息,就把獲得的1萬元勞模獎金加上自己添補的5500元共15500元,發給對村里發展有貢獻的老共產黨員、退休村干部、產業大戶、在職干部、村辦小學及貧困群眾。
村民們已經記不清他多少次給大家發錢了,只記得他獲得“省、市勞動模范,省、市黨員致富帶頭人,陜西省郭孝義式農村黨支部書記,陜西省最美村官,安康好人,安康市通村公路先進個人,安康市十佳青年,市、區黨代表,省、市、區、鎮四級人大代表”時,都把獎金獎品分發給了鄉親們。
“村民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是我自己的事!”這是張明俊常說的一句話,更是他心系百姓,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的最好詮釋。
他有自己的做人處事之道。這個道就是低調做人、誠摯待人、誠信做事、用心待事。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把自己的30多名村民送到安康水電廠做經警和合同制工人,使之成為亦工亦農雙重身份;他用誠信和重質量、講信譽逐漸發展壯大了自己的“信立建筑公司”不斷解決村上富余勞動力,并不斷扶持村上的小微企業,讓20余戶村民做起了小老板。張明俊致富了,但他富而不忘貧困村民和需要幫助的人,村民也富了。
一個臘月天,眼看快過年了,陽坡村殘疾孤老吳禮華蓬頭垢面地在瀛湖糧管所門前大聲地嚷嚷“咋就不管我呢?”這一幕恰好被路過的張明俊看見,他立即停下腳步,把老人扶到隔壁的一家糧店,一邊勸解安慰,一邊掏出200元錢、又買了一袋米送給老人。以后每逢過年,張明俊都要給老人送錢、送糧,有時還接到家里團年,并用車送回家。“明俊這娃子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老吳逢人便講。
村民張明州騎摩托車不慎掉崖遇難,他出錢安葬;在孤寡老人張光田生活無著落的那些年月,他就像老人的兒子,盡心盡孝供養……
村里8組村民謝遠文請的幫工在干活時摔成粉碎性骨折,正當謝遠文為這一大筆醫療費發愁時,張明俊拿出7000元,協調村上資助1000元,個人給謝擔保貸款1萬元,解決其燃眉之急。
困難村民張光林修建標準化圈舍,張明俊拿出3000元;村民張春余建新房,他資助1000塊錢和2萬塊磚。村民羅天會、謝遠明、馮甲勇、王本平、胡兵想跑運輸,張明俊幫他們貸款買車,帶領他們一步步走上了致富路。
擔任村支書14年來,張明俊沒從村上領過一分錢工資。這么多年,村上給他的工資從每年1000多元漲到5000元,他都全部用作公務開支,還墊資30多萬元修建村黨支部及其它公益建設。從2002年開始,他每年還從公司拿出3%的利潤作為村上的辦公經費。多年來,張明俊個人無償扶貧幫困、捐資助學、扶持公益事業等捐款110多萬元,累計幫扶貧困戶200多戶,貧困學生50多人。現在,村里一心一意謀發展的人多了,游手好閑的人少了。全村治安狀況良好,基本實現信訪不出村,無一例刑事案件發生。
做調研、提議案、納民意、擔責任,他把履行社會職責挑肩上
從2004年起,張明俊先后擔任鎮、區、市人大代表和市、區人大常委會委員。2008年起擔任省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十幾年來,他走農戶、到田間、赴災區、入工廠,調查研究,累計提各類議案、建議、意見120余份。
在省十一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上,對《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省上給安康項目少的問題有看法和意見,張明俊在省政府主要領導參加安康代表團討論時直言:“《省政府工作報告》拉動區域發展的項目安康幾乎沒有,我在想,安康是陜西的安康,安康人民是陜西省的人民,占全省十一分之一的安康人民富裕不起來,就會引起社會不安定,安康不安定,省上也沒面子。解決問題關鍵是加快發展。請省上給安康布一些大的農業項目、工業項目和科技項目。”他的發言引起省上到會領導和代表的高度贊賞。接下來,他給省上主要領導算了一筆修通村公路的賬:關中一馬平川,17萬修1公里通村路沒問題,而陜南山高路陡,我也做工程,這方面的朋友接觸多,目前的情況是材料漲價、人工漲價,現在修1公里路基本上是25萬元,建議陜南的修路標準以每公里22萬元為宜。根據他的建議,省政府辦公廳、發改委、交通廳的領導到天柱山村與他見了面,并經過調研,最后以22萬元標準對陜南的修路給予補助。
2010年,安康遭遇“7.18”特大洪災,省上推出陜南移民搬遷避災扶貧政策。在2011年省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張明俊把他到災區的情況做了一些反映,并提出要推動這個政策落實的四條建議,即:省上要成立專門的協調班子,解決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問題;要給新移民點以特殊的土地政策,拿出安全的好地以推動搬遷落地,讓受災群眾放心;要解決受災群眾中的老年人的問題,防止年輕人搬走了,老年人留在原地受苦;要把搬遷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讓搬的人日子能過的下去。他的這些建議分別被省發改委、扶貧局、國土廳、住建廳采納使用。
張明俊的議案建議還涉及勞動就業、農村衛生、農村教育、農村產業、農村人口培訓等一系列三農問題。
拳拳之心,誠誠之意出自他的內心,發自于張明俊的責任和擔當。
抗病魔、強精神、立誓言,再能活個三五年,一定要讓天柱山村大變樣
村里發展起來了,張明俊自己卻累垮了。就在張明俊為村里下一步發展忙碌時,病魔正一步步地侵蝕著他的身體。近兩年來,張明俊經常感覺腹部疼痛,夜里時常無法入眠,身體日漸消瘦。家人多次勸他去醫院檢查檢查,他總是堅持說:“哎,村里一大攤子事呢,總得把工作安排好了再去吧。”
今年2月初,張明俊腹部出現嚴重不適,借助在省上開人代會機會他到西京醫院做了個檢查,結果竟是胃癌晚期。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對村民及家人一直隱瞞著,繼續忙前忙后。5月中旬,張明俊病情惡化胃部大出血,住進了醫院,聞訊趕到醫院探望的村民每天在病房外排成了長隊,此時的張明俊還不忘關心村民的生活和村里的事務,詢問大家的困難,讓村兩委班子把村里重點工作用手機拍成照片傳給他看。主治醫生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病人,得了重病不專心治療,倒把病房當成了辦公室。
6月25日早上,安康的天氣陰云密布。躺在病床上的張明俊掙扎著坐起來握住老伴陳光娣的手,微弱地說:“電視上習近平總書記說,2020年全國就要達到小康水平了,形勢是越來越好了,要是再能活個三五年,我一定要讓天柱山村大變樣……”滿心以為是給自己和孩子交代后事的老伴聽后潸然淚下:都到啥時候了,你心里牽掛的還是群眾!
11時01分,懷著對全村3000多名父老鄉親的熱愛、對未竟事業的眷戀,張明俊永遠地倒下了,如歌的生命戛然而止……
消息傳來,鎮黨委書記唐明成痛心不已:“明俊同志敢于擔當、敢于負責,鎮黨委、鎮政府交給他的任務,他總是打頭陣、當先鋒,不講條件、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交給他,讓人放心。”
“他是百姓的貼心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為百姓著想,他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懷念。”、“他讓活著的人肅然起敬,他以自己不倦的人生追求在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安康難得的好支書,這么多年,沒誰說他有不好的一面,可惜了,悼念……”木樓道長、太牢、秦巴明珠等萬名網友也在貼吧、網站、微信、微博上自發留言,悼念這位黨的好兒女、群眾的好干部。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張明俊走了,他用50年的人生,詮釋了一個農村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真情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