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病人”治出來的大處方
醫保病人看病需先刷醫保卡,非當地的醫保病人,無卡可刷,看病只能自己先墊錢。這些病人,被醫院稱為“現金病人”。
現在,醫保部門對醫院大多實行了醫保費用的定額管理,同時進行自費比例的控制管理。但是,跨省的異地醫保人員或公費醫療等形式上的自費患者等,表面都是“現金病人”。他們既不占用醫院的醫保定額指標,也無妨上級對醫院自費比例的管控,因此,這些病人最受醫院的歡迎,最容易被“高大上”的“大藥方”給自費了。
例如,上述的湖北省社科院院長宋亞平,只是初期的感冒,也不發燒,卻被醫生開了醫保目錄范圍外的抗生素。后來,咨詢了專家,得知一般的感冒根本不需要用這種抗生素。
跨省異地醫保的病人,也經常這般地“被自費”。前不久,有位患者在武漢住院后,僅一種非醫保目錄內的抗生素,就被自費了7000多元。“醫生事先沒有告訴我這種藥是不能報銷的。”他說。有些醫保定額管理壓力較大的醫院,正是靠這部分“現金病人”來調節和維持醫院總費用平衡的。一些“高大上”的著名醫院,主要病源正是來自各地的“現金病人”。
而實際情況是,現在幾乎人人都是醫保病人,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有些人形式上是“現金病人”,當他們把異地的醫療費用拿回當地醫保部門報銷后,就經常發現,報銷的比例有時很低。原因之一,是用了目錄范圍外的藥品等,而使用這些藥品時,醫生并沒有事先告知。
無論是門診或住院,管理部門都要求醫生事先告知患者,哪些藥和治療費用是自費的,但實際情況是,有的做到了,有的沒做到,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位,至少對“現金病人”沒有完全做到。
算不清的“打折”
“政策報銷比”與“實際報銷比”咋差那么多?
在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的今天,看病貴的“痛感”明顯,不僅因為醫療費的總價居高不下,還在于患者的“實際報銷比”常常明顯低于“政策報銷比”。
所謂“政策報銷比”,是指剔除了自費部分后的報銷比例;而“實際報銷比”是包含了自費部分的報銷比例——患者的直接感受是來自這里的,他們只認“花出去多少錢,報回來多少錢”這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