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花開、清風拂面,春日的早晨,走在位于江蘇省無錫市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一幅詩意的江南水鄉畫卷鋪陳在眼前。4月22日,記者在街區里看到,一位居民搬出了小凳,坐在家門口摘菜,身邊擺放著10多盆綠植。
以清名橋為中心、古運河為軸,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有著“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美譽。街區內文物遺址品類豐富,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人文景觀于一體,涵蓋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水弄堂文化等多種形態,是江南千年文化綿延生長的活態見證。
“你也住在運河邊嗎?”“現在的街道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樣?”在無錫市從事文旅工作的王芊涵告訴記者,游客們經常會問到老街區生活的變與不變。
對此,無錫市梁溪區作協主席阮夕清感觸頗深:“童年記憶里的老街樸實無華,那些街景對兒時的我來說習以為常,如今再看老街時有了很多新視角。”
在阮夕清看來,保護后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因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入而有了新變化,不變的是古老的文化基因還在延續和傳承。
近年來,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為核心,當地持續推進河道治理、水質提升、文化遺產整理、保護修繕開發等方面工作,讓大運河文化繼續流淌綿延。
在位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們也感受和見證著變化。“經過修繕改造,我們的老街煥然一新,很多年輕人都回到這里創業了。”宜興市文化出口基地主理人儲誠亮告訴記者。
宜興被譽為“中國陶都”,自明清以來,蜀山古南街一帶一直是紫砂生產、銷售的中心,宜興紫砂的傳承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紫砂藝人的薪火相傳。
“曾經有段時間,古南街略顯沒落。很多人外出工作,家里的房屋也都閑置下來了。”儲誠亮說。為了保護好古南街的文化脈絡,2015年,丁蜀鎮開始對古南街進行整體保護及修復工作,出臺了《古南街建設導則》,指導古南街房屋的修繕及翻建。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沈旸曾參與古南街改造。他告訴記者,改造中在老街下方鋪設了自來水、污水管道,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也讓蠡河的水質得到了改善。
“很欣慰看到年輕人回來了,文化傳承,人是第一位的。”沈旸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小規模、漸進式前行的,是從保護形態、保護建筑、保護街巷到保護人的生活的過程。
“早在2017年,我們就在老街上開展了垃圾上門收集和垃圾分類工作,一直延續至今。”儲誠亮介紹,古南街在修復時引進了不少先進的管理理念,并通過展示改造效果、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與居民及時溝通,讓居民真正認可建設方案,主動參與進來,“我們還會定期收集居民的實際需求,逐一解決。”
變與不變之間,老街區的煙火氣息熱氣騰騰、裊裊上升。
“你看,我們運河的岸邊還修好了步道,城市越來越宜居了。”王芊涵說,在工作時,她見到不少游客連連稱贊運河風光之美,“有的還會追著問我很多關于運河、關于無錫的知識。”
閑暇時,她也更多地關注起與城市文化和城市發展相關的問題,以更好地回應熱忱的游客,“我自己對城市的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
“無錫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保護好運河是我們無錫人發自內心的舉動。”無錫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楊建民說。
楊建民認為,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之上,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在發展中,應該更多地突出鄉土氣和煙火氣,保留下街區居民的生活氣息。此外,可以打造更多合適的業態,如特色餐飲店、民宿客棧等,讓游客不僅能行舟河上,也能坐下來、靜下來欣賞運河之美。
經過保護和修復后,蜀山古南街仍呈現出一派古樸氣質。走在街巷里不太規則的青石板路上,觀賞造型各異的茶壺、蓋碗、茶寵等陶器,看看老屋里專注制壺的手工藝人……這一刻,“陶式生活”有了沉浸式的體驗和感受。
古南街還在“上新”。得益于持續的保護和建設,現在游客們還可以逛文化市集、體驗非遺研習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