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開展大規模扶貧開發,向貧困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攻堅戰”。目前我國扶貧效果如何?扶貧資金如何監管?如何防止“哭窮”爭戴“貧困帽”現象?在國家首個“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權威部門和有關專家。
脫貧攻堅還有哪些“硬骨頭”?
數據顯示,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從1978年到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從1986年的人均年收入206元,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再到2011年底的2300元,我國扶貧標準實現“三級跳”,更多困難群眾納入扶貧范圍。在新扶貧標準下,從2011年到2013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又減少了3989萬人。
專家指出,盡管減貧工作取得巨大成績,但當前全國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還有8000多萬人,參考國際標準則還有2億多,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艱苦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我國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啃硬骨頭”階段。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14個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六成,醫療支出僅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0%,還有數千個村不通電,近10萬個村不通水泥瀝青路……
“目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創新提高的新階段。”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鄭文凱表示,今年我國力爭減貧1000萬人以上,目前正大力開展貧困村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駐村幫扶工作隊對貧困村全覆蓋等工作。同時,利用國家設立首個“扶貧日”的有利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
扶貧資金“跑冒滴漏”如何監管?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然而在一些地方,卻出現了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現象。
審計署去年底公布的19個縣2010年至2012年財政扶貧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況審計結果顯示,普遍存在著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扶貧資金等問題,甚至將扶貧資金用于請客送禮、大搞形象工程等。
“盡管這種現象只是我們扶貧工作中的個案,但侵吞挪用扶貧助困資金造成的社會影響十分惡劣。”貴州省社會調查研究所所長姚貴陽說。
去年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注重健全制度機制,筑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高壓線”,對貪污侵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確保扶貧資金充分惠及扶貧對象。
專家指出,完善扶貧資金管理監督制度,除了發揮審計等部門的作用外,對扶貧資金使用的最好監督力量是群眾。要健全完善群眾參與扶貧資金監督的體制機制,讓扶貧資金置于陽光下。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扶貧資金在分配上還存在著“一刀切”“撒胡椒面”的問題。“過去扶貧工作從上至下一個模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扶貧資金‘戴帽’下去,不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益,扶貧效果不佳。”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主任劉忠誠說。
目前,精準扶貧已成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全國各地正大力開展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因地制宜、因戶施策。
“建檔立卡不僅是簡單地登記名字,還要分析是什么原因致貧的,是因病、因災還是無勞動力、無技能。然后,逐戶制定幫扶措施,有針對性地予以扶持。”劉永富說。
如何杜絕“哭窮”爭戴“貧困帽”?
在一些地方,本該以扶貧濟困為宗旨的扶貧開發工作卻有些變味:“哭窮”爭戴“貧困帽”、把扶貧資金當成“唐僧肉”,而真正急需的貧困群眾沒有得到扶貧資源,甚至出現了百強縣仍戴著“貧困帽”等不正常現象。不少地方官員直言:爭搶貧困縣帽子,其實爭的是利益。
“一些地方用貧困縣的名義爭取了國家的支持后,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上,而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設,社會各方面反映的問題比較多。”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說,為了克服這些現象,國家正在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改革貧困縣的考核機制,二是建設貧困縣的約束機制,三是逐步建立貧困縣的退出機制。
目前,我國共有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680個連片特困地區縣。剔除其中重合部分,共有832個縣區享受國家相關扶貧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認為,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將引導貧困地區黨政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貧困問題上,而不是盲目追求經濟發展。
“要從根本上改變爭戴‘貧困帽’的現象,強化考核結果運用,使戴上‘帽子’的有壓力、有責任、有成效;扶貧效果好的要獎勵,效果差要問責,促進貧困縣早日脫貧摘帽。”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張成智說。
“過去富裕起來了還留在貧困縣名單里,繼續享受支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退,貧困縣退出機制實際上是導向問題。”蘇國霞說,國務院扶貧辦正在研究正向的激勵機制,即縣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以后會得到更多的好處,讓貧困縣的政策更多地幫助貧困人口受益。(記者劉羊旸、林暉、于文靜、李春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