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吳家俊 李欣珉
“師傅,喝杯熱水暖暖身子,這些圖書您要是感興趣可以看看。”8月9日,外邊瓢潑大雨,嵐皋公路段蠟燭山服務區暖意融融,道班職工宋偉正忙著給歇腳的貨車司機遞上熱水。這個昔日僅用于養護工人臨時休整的道班房,如今門口掛著的“紅色驛站”牌子格外醒目,屋內的黨史書架、便民服務角與墻角的養護工具相映成趣,成了往來司乘人員和周邊群眾常來的“暖心站”,成為嵐皋縣一張靚麗的名片。
在安康多地的公路沿線,像這樣由道班房、服務區改造的紅色驛站正在悄然增多。
“旅途驛站暖如家 貼心服務潤心田。”在鎮坪公路段松坪道班的墻上懸掛著這樣一面錦旗,松坪道班班長唐治兵正向幾位停留的旅客講述錦旗背后的故事。驛站一角的“紅色讀書角”整齊擺放著書籍和黨史連環畫,不時有旅客駐足翻閱。“以前出去旅游找個臨時落腳點難,現在能在這里學黨史、聊初心,感覺旅途都多了層意義。”來自四川的旅客張先生說。
這些紅色驛站的“變身”并非憑空而來。安康市公路局局長胡裕成表示,該局依托道班房、服務區地處交通要道、貼近群眾的優勢,在保留原有服務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紅色元素:設立黨員服務崗,組織黨員職工亮身份、踐承諾;打造黨史學習角,提供紅色書籍和宣傳資料;增設應急藥品、充電設備等便民物品,讓“紅色服務”落到實處。
在寧陜公路段新路道班,游客和司乘人員的“民情日記”記滿了厚厚一本。“3月15日,幫迷路老人聯系家人;5月20日,為故障車輛提供維修工具……”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正是紅色驛站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注腳。“道班房就在路邊,我們每天巡邏養護時,總能遇到群眾需要幫忙。現在有了紅色驛站這個陣地,服務群眾更方便也更有方向了。”寧陜公路段副段長祝亞夫說。
從公路養護的“落腳點”到紅色教育的“宣傳點”,從旅途休憩的“補給點”到服務群眾的“便民點”,道班房與服務區的“紅色轉身”,讓紅色基因融入交通脈絡,讓初心使命扎根尋常角落。如今,沿著秦巴大地的公路網前行,一個個紅色驛站如同散落的明珠,串聯起流動的紅色風景線,在為群眾辦實事中傳遞著永不褪色的“紅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