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糧庫”物產豐
通訊員 李冀安 汪芳艷
“咕咕咕……”晨曦初露,漢陰縣蒲溪鎮田禾村的千畝林間傳來陣陣雞鳴。一只只毛色油亮的土雞穿梭于松林之下,時而啄食野草蟲蟻,時而振翅追逐。
“林下養雞不僅讓雞‘住’得舒坦,還能給土地‘加營養’,這些‘森林糧庫’里跑出來的土雞,肉質緊實、味道鮮美,每斤賣到15元還搶手。”養殖大戶沈蘭玲高興地說。
近年來,漢陰縣深入貫徹落實“向森林要食物”的戰略部署,依托69.5%的森林覆蓋率,創新打造“林下經濟+森林糧庫”發展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山林成為“綠色銀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2024年,全縣林下產業總值突破4.23億元,帶動萬名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縣林業局干部劉定力算了一筆“生態賬”:“一畝林地若單純種樹,年收益不足千元;發展林下養雞,既能節省飼料成本,雞糞反哺林地提升肥力,綜合效益可翻三倍。”如今,全縣林下養雞規模達150萬羽,蒲溪鎮田禾村、雙河口鎮斑竹園村等10余個基地形成集群效應,“漢陰林下溜達雞”知名度明顯提升,效益可喜。
在漢陽鎮金紅村,林下養蜂場同樣紅火。“蜂箱擺在林間,蜜源來自野花和中藥材花,產出的‘百花蜜’一斤能賣80元!”合作社負責人沈秀萍說。目前,全縣林蜂養殖超2萬箱,林下禽蛋、蜂蜜等“森林糧食”產品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真正讓“綠葉子”變成“金票子”。
如果說林下養殖是“森林糧庫”的“短平快”項目,那么林下中藥材種植則是漢陰布局的長遠“棋局”。在鐵佛寺鎮千畝林藥復合基地,天麻、淫羊藿、黃連等藥材在樹林下蓬勃生長。“林下種藥不占耕地,樹木遮陰保濕,落葉腐殖質提供天然肥料,畝均效益是普通農田的2倍。”基地負責人介紹。
平梁鎮種植戶晏洪明指著自家的淫羊藿田說:“林下仿野生種植的淫羊藿苷含量比大棚種植高30%,藥企上門收購,每畝年收入超萬元。”據了解,漢陰縣與省中醫藥研究院合作,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林下中藥材基地1.24萬畝。目前,杜仲、天麻切片、淫羊藿茶等深加工產品已進入國內中藥材交易市場。
在漢陰,“森林糧庫”的內涵還在不斷拓展——
林菌共生,鐵佛寺鎮四合村利用林間濕度優勢,種植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食用菌,畝產收益突破5萬元;雙河口鎮佳林核桃園區在核桃林下套種魔芋、紅薯,實現“樹上果+地下糧”立體豐收;漩渦鎮依托千畝梯田林帶,推進林旅融合,開發林間民宿、生態研學游,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縣上圍繞《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構建‘林下生產、林中體驗、林外加工’的全產業鏈,計劃到2026年打造5個億元級林下產業集群,培育‘漢陰林糧’區域公共品牌,讓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生態產品走出秦巴山區。”漢陰縣林業局副局長儲濤表示。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漢陰縣通過科學規劃林下空間,既守護了秦巴山區的生態屏障,又讓群眾端上了“綠飯碗”,蹚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鄉村振興之路。
“農田課堂”話增收
通訊員 周肇星 趙大方
春回大地,石泉縣各鎮搶抓有利時機,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投入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農業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在饒峰鎮饒峰村烤煙種植基地,縣煙草局技術人員正給煙農細致講解烤煙濕潤育苗技術,并對苗盤消毒殺菌、營養液配置、溫濕度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進行現場操作演示,讓煙農更直觀地掌握各項技術要點。
“通過現場學習和技術員的講解,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今年種了100畝烤煙,我將嚴格按照技術員的要求,保質保量把烤煙種好、管理好,爭取能有一個好收成。”烤煙種植戶華永根說。
據了解,今年石泉縣計劃種植烤煙8000畝,目前烤煙育苗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為確保今年煙葉產量和質量雙提升,石泉縣煙草局搶抓春耕備耕有利時機,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鎮村開展技術指導和烤煙生產組織管理,為煙農持續增收、煙葉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在池河鎮明星村的桑園里,蠶農們忙著松土、施肥、清溝,精心做好桑園管護工作,為桑葉高質豐產做足準備。入春以來,池河鎮搶抓農時,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村,開展桑園春管技術服務和組織工作,為全年蠶桑產業豐收筑牢根基。
“眼下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時期,我們已對全鎮6000余畝桑園開展松土、翻地、施肥等工作。下一步,我們將重點開展防病與除草工作,安排專人定期巡查桑園,為桑葉高產固勞根基。同時,今年我們還將大規模推行數字化養蠶技術,為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有力保障。”池河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謝傳松介紹。
為確保春耕備耕高效有序進行,石泉縣已備足各類籽種200余噸、肥料2100余噸,翻耕整地2萬余畝,組織農機具3000余臺套。目前,全縣各鎮村正搶抓有利時機開展春耕備耕,已完成油菜管護5萬余畝、茶園管護3.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