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徐明妍)產業興則百業興。安康市始終把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作為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健全以產業為基礎、園區為紐帶、服務為支撐的工作機制,不斷拓寬搬遷群眾收入渠道,筑牢搬遷群眾發展根基。
興產業,推動規模經營。突出“特色、共享、開放”理念,優化整合遷出地、遷入地特色資源,鼓勵搬遷群眾在大力發展生豬、茶葉、魔芋、核桃、漁業、蠶桑等六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黃花菜、獼猴桃等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特色產業發展質效。平利縣、紫陽縣茶產業已納入陜茶產業集群,漢陰縣獼猴桃產業已納入陜西秦嶺獼猴桃產業集群,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8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融入產業園里、嵌在產業鏈上,6萬戶搬遷農戶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抓主體,發揮示范效應。持續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和新型經營主體“十百千萬”工程,構建流轉土地得租金、參與務工得傭金、集體分紅得股金、信貸支持得本金、學習交流得真經的聯農帶農機制,讓產業園真正成為搬遷群眾“致富園”。全市136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已配套產業園940個,直接吸納就業3.2萬人,實現100戶以上有條件的搬遷安置社區產業園全覆蓋;全市建成各級各類農業園區1708個,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490個,輻射帶動農業人口83萬人,其中搬遷群眾達10.5萬人。
破難題,壯大集體經濟。大力推行“三聯共建”新模式,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2022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益2.79億元,近三年累計分紅2億元以上;大力開展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攻堅提升行動,2021年率先在全省完成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2022年全市1782個涉改村全面消除集體經濟年收益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出臺《安康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加強村級財務鎮級監管、“四議兩公開”、“銀農直連”系統監管、村級財務公開APP群眾監管的“四重監管”,有效防范村集體經濟經營風險,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提供保障。
優服務,提升“造血”功能。強化能力培訓,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對易地搬遷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帶頭人及搬遷戶勞動力開展訂單式培訓,提升搬遷群眾技能水平和“造血”功能;強化技術服務,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和農業先進實用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讓搬遷群眾更多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目前,累計開展搬遷戶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00余場次,10萬搬遷群眾由“農民工”轉變為“技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