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婷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將深刻重構整個制造業,所有產業將從資源屬性切換到制造屬性,新能源將成為電力供應的主體。
要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轉型,怎樣存儲能量至關重要。而就在陜西,有一家科技公司——華銀科技,在新能源儲能技術領域潛心研究多年,堅持科技創新、進取不懈。
華銀科技是一家致力于釩氮合金、高純金屬釩等釩系新材料研發、生產、孵化、運營、推廣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早在2016年,該公司就開展了液流儲能電池技術開發與推廣,其主要產品釩氮合金先后獲得陜西省名牌產品、第三屆國際新材料博覽會金獎;其核心工藝技術和裝備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陜西省專利二等獎。
2018年10月,在省工信廳、安康市工信局鼓勵和支持下,華銀科技匯聚院企聯合研發中心、中科院電化學儲能技術工程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綠色能源實驗室等相關創新平臺資源,成立了陜西省液流儲能創新中心。
依托核心技術、關鍵產品,創新中心成功開發了以儲能為核心的新能源應用項目模式;開展液流儲能技術產業化開發,取得發明專利近百件,突破了一批產業鏈關鍵技術;同時,積極引導先進技術形成產業標準,現已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13項。
但,華銀科技并不滿足于此,憑著多年經驗和敏銳“嗅覺”,華銀科技認為液流儲能領域將大有可為,應繼續深耕。
“最近幾年儲能業務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公司營收的領跑點。”公司副總經理傅洪濤認為,隨著清潔能源使用占比越來越高,儲能產業在中國發展方興未艾。
2021年4月,該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液流儲能國家創新中心,匯聚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大化所、院士專家工作站、“三秦學者”國際戰略性頂尖團隊、科研機構、實力企業等人才、技術、創新要素,開展液流儲能技術攻關、升級、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化應用等方面研究,力求通過與高校在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液流儲能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依托于這個創新中心,華銀科技將持續與中科院大連物化所、西安交通大學開展合作,把握儲能行業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傅洪濤認為。
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綠色低碳國家戰略重點推廣的液流儲能產業,面臨70萬億級市場和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華銀科技將以公司的省級液流儲能創新中心為依托,助力秦創原建設,打造國家級液流儲能創新中心孵化器,推動安康打造液流儲能產業集群,實現千億級產值,賦能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使液流儲能產業成為我省新的、強有力的經濟增長極,為陜西省走在全國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前列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