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昌勇
時間回溯到2020年4月,春雨淅瀝,草木葳蕤。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前往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對“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給予肯定。“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
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在安康大地發展壯大的新社區工廠,承載著新的更大的發展所托。在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張宗富看來,“新社區工廠正是安康市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就業的一個縮影,圍繞企業成長,如何做好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務,是一篇大文章。”
過去一年,緊緊圍繞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實施“五窗服務”、“四式監管”和“三個保障”的“三輪驅動”創新模式,深入推進登記注冊便利化,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全市經濟發展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我市的“五窗聯動”作為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在紫陽縣發現的典型經驗在全國通報表揚;小微企業注冊便利化改革被省政府推薦為國務院擬表彰的先進單位。
推行“五窗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截至2020年底,全市市場主體228709戶,同比增長13.82%,其中企業41842戶,增長15.85%,實現了保市場主體的目標。全市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158戶,新增442戶。培育各類扶貧企業603戶,新增125戶。城鎮新增就業1286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1.7萬人。持續打造“中國毛絨玩具文創產業新都”,2020年新增新社區工廠176家,累計發展以毛絨玩具為主導,電子產品、紡織加工、特色手工藝品加工等多業態新社區工廠763家,吸納就業21705人,產值近41.38億元。
這組權威發布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張宗富說:“實打實的數據,是過去一年的‘成績單’,之所以能和全市人民一道收獲這份驚喜,離不開‘五窗’同開,持續優化‘安康辦事不求人’的營商環境。”在他的解讀中,“五窗”同開從概念走向落地。更為形象的比喻是,“五窗”如五指緊握成拳,給市場以力量和活力。
政務窗一體運行,有效避免工作掉隊、服務打折,政策中轉、承諾落空。推進政務大廳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行“一窗受理”一體化運行模式,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結果限時辦結,依托“陜西政務專遞”系統與安康智慧治理平臺對接,免費郵寄各類證照。在窗口設立“企業登記全程代辦專崗”,實行“審核合一、一人通辦”,辦理執照、公章刻制、銀行開戶、申領發票、社保登記等業務全部由專崗代辦。企業開辦審批用時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內,實現企業開辦“零費用”。實行證照分離改革,推行企業經營范圍登記規范化工作,申請方式由“填寫”改為“勾選”,標注“一般經營事項”和“許可經營事項”,實現許可事項與主管部門的有效銜接和精準推送。推出“一件事一次辦”服務套餐,“最多跑一次”事項升至572項。
網上窗網上可辦,充分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服務半徑。437項便民服務事項通過“i安康”手機APP實現“掌上可辦”,142項“全程網辦”事項可以通過安康市政務服務網、“i安康”手機APP等渠道,網上提交申報材料、部門后臺進行審批、辦理結果快遞送達,實現“零跑路”。微信辦照占全網登記市場主體總量的57.81%。統一網上辦事入口,縣(區)精準對接省市級政務服務平臺,實現網上可辦。市級政務服務進駐事項中,有166項實現“即來即辦”,720項事項實現網上可辦。基本建成市政務云平臺,全市網絡協同辦公系統實現全覆蓋,完成人口、法人、電子證照數據庫搭建和不動產、公積金、稅務等數據資源對接。
自助窗智慧體驗,彰顯親商助企的速度、溫度和力度。設置智慧體驗區,上線“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務終端,需要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業務的公司可通過自助服務終端,在全程電子化登記平臺上完成企業名稱申報、營業執照打印等功能,實現從申報到領取營業執照一體化。自主開發的“安新辦”政務服務系統,通過對各級各類服務事項全面整理,構建自然人、法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生命周期體系,以“樹狀圖”形式為企業群眾提供形象生動、條理清晰、直觀易懂的咨詢引導服務。
熱線窗有求必應,熱心接收群眾訴求,提升服務的敏感度和精準度。市12345熱線作為全市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前端平臺,及時準確解答營商環境方面的咨詢和訴求,實行專單記錄、專案辦理、專項督查。去年共受理營商環境訴求377件,形成任務工單103件,按期辦結率100%;市12345熱線榮獲2020年全國政務服務熱線“價值創造優秀單位”稱號。
基層窗延伸服務,下沉服務資源,營造更方便、更順暢、更和諧的辦事環境。加強鎮村兩級政務服務能力建設,做到便民服務立體化全覆蓋。139個鎮(街道)、1925個村(社區)有便民服務站點,設有政務(村務)公開欄(墻),將便民服務事項、辦事流程、承諾時限、辦理形式等內容對外公示。設置了接待窗口,面對面向群眾提供辦事服務,更多事項實現群眾家門口即可辦理。建立市、縣(區)、鎮、村四級民意訴求體系,搭建民意互動平臺,接受群眾監督。
強化“四式監管”,確保市場秩序平穩有序
認真履行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市場監管組牽頭抓總職責。去年2月,及時成立全市市場監管系統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設立9個工作專班。為減輕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通過強化“四式監管”,減少對企業的過多干擾,全市市場秩序平穩有序,未發生非級別以上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特種設備安全實現“零事故”。
聯合監管,協同發力。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建立市縣兩級市場監管、生態環保、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五個領域綜合執法隊伍。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探索結合專項整治、突出本市特色產業、區分行業領域的部門聯合抽查模式,推行分級分類監管,運用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根據誠信狀況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對違法失信、風險高的市場主體,列入重點監管范圍。有19個部門參與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其中15個部門參與開展聯合抽查,制定雙隨機抽查任務269個,抽查市場主體11873戶。
智慧監管,信息通達。探索“互聯網+市場監管+社會共治”智慧監管模式,鎮坪縣開發信用監管平臺,通過聯接社會評價與投訴系統、移動檢查執法系統等7個核心系統,在監管對象、消費者及執法人員間搭建橋梁,實現了電子執法、信息公開、信用懲戒等諸多功能,該平臺獲得了全國第二屆市場監管領域社會共治政府類提名案例。上線運行“安康智慧治理”平臺,深化“信用安康”系統建設,開發誠信記錄自主上報及聯合獎懲系統模塊與“i安康”手機APP深度融合的系統模塊,建立與省級平臺常態化信息推送交換的共享共用模式。
信用監管,規范秩序。開展信用建設示范縣及企業信用建設創建活動,打造天一誠信示范街區和“信易+”聯盟,推動信用應用場景落地。強化信息歸集公示,截至去年底,市級平臺歸集信息總量達8681.73萬余條。2019年度企業年報公示率為94.19%,連年保持較高水平。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10000戶次,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115戶。推動市、縣政務大廳將查詢信用信息、限制約束失信主體嵌入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的工作流程,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等違法失信行為企業實施聯合懲戒累計5971次,辦理失信被執行人限飛限乘5324人次,限制高消費3899人次。
包容審慎監管,激發活力。制定了《安康市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試行)》,對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對企業違法情節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疫情期間,采取“提醒告誡+公開承諾+明碼標價+嚴格執法”等做法,對維護市場秩序穩定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為扎實推進新型監管機制建設,該局建立“雙隨機、一公開”聯席會議制度,印發《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施辦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食品安全、農民工工資支付、娛樂場所、危險貨物運輸企業、公共場所衛生、重點污染源主體等聯合抽查。在過去一年,市縣兩級各部門制定抽查任務212個,抽查市場主體11873戶,基本實現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8032戶企業列入經營異常名錄,115戶企業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實行跨領域聯合懲戒,對有違法失信行為的企業,在辦理招投標、信貸等業務時實施限制162次。
落實“三個保障”,助力企業共克時艱
在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協同相關部門落實扶持個體工商戶政策措施,引導個體工商戶穩定發展、轉型升級的同時,拓融資,降成本,實行“包聯”幫扶,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資金、組織保障,真正為企業紓困解難,助力區域經濟社會蓬勃發展。
政策保障,緩釋企業壓力。堅持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兩手抓”,去年先后出臺了“加快市場主體發展14條措施”、支持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九條措施”、穩定新社區工廠“七條措施”、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十七條措施”,幫助小微企業走出困境。緊扣“減、免、緩、返、補”五個方面落實減負讓利政策,為企業減免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費3.2億余元,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約3400萬元,減免電費支出6800萬元。加強對公用企業涉企收費和價格行為的規范,會同市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告》,成立調研組實地走訪,倒查政策落實情況,全力保障企業能夠享受優惠減免政策。
資金保障,助力企業化危為機。抓住融資擔保這個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環節,去年共投入融資擔保資金15.15億元,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累計為2920戶企業提供貸款擔保266.45億元,2020年為751戶企業提供擔保貸款39.76億元,同比增長36.13%。支持企業開展質押融資,開展動產抵押64件,抵押金額20.428億元;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7筆5400萬元,為139戶企業辦理股權出質登記236筆,出質股權32.86億元。找準普惠金融與助推脫貧攻堅的最佳契合點,量身定制專屬信貸產品“新社區工廠貸”,探索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脫貧攻堅,實現政銀企互利共贏的新路徑。全市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19億元,同比增加35億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業發展。
組織保障,建立服務智庫。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包抓市場主體工作機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深入縣區,解決包抓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各縣區圍繞“建橋梁、解難題、抓落實、優服務”,為重點企業建立包聯關系、問題反饋、解決措施三個清單以及問題化解臺賬,去年全市418名縣級領導與518個重點企業建立“一對一”包聯關系。通過開展包抓活動,共接收各類問題600個,335個問題得到解決。
“發展不停步,服務無止境。”張宗富告訴記者,新的一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主動擔當作為,創新工作思路,深入推進登記注冊便利化,用小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檢驗服務的真心和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