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亞麗
今年1月份,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綜合科科長張軍終于得償所愿,踏上了前往紫陽縣洄水鎮端埡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征程。
有過多年農村工作經驗的他重回農村工作,自然是能比別人更快更準找到工作方法,但端埡村的現狀仍讓他感到棘手。他把到村的路途總結為“3個50分鐘”,即從市到縣、從縣到鎮、從鎮到村都需要50分鐘。特別是從村到鎮的這50分鐘,讓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跑壞了2個輪胎——面對困難,他一件件攻堅,經過一年多的日夜奮戰,他贏得了鄉親的信任、領導的認可。
剛到村時,張軍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與恢復生產的雙重考驗,他一邊入戶調查,普及疫情知識,一邊組織群眾科學備耕、返崗就業。他按照紫陽縣“星級管理”辦法,著力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制定各類學習計劃,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積極組織黨課學習、技能培訓指導、政策法律咨詢、典型優秀表彰等各類黨群活動20余場次;選定年輕黨員培樹“致富帶頭人”,在疫情防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管護等領域,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錘煉他們的黨性,培養端埡村未來接班人。
拉近與當地政府的距離對于端埡村來說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而只要在紫陽與嵐皋的界河——大河之上架起一座橋梁,就可以使端埡村到洄水鎮的行車時間縮短一半。雖然村“兩委”爭取了多年,但由于橋梁涉及2個縣3個村,協調難度大,一直沒能落地。
為實現3個村2000余名群眾多年的愿望,張軍多次前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及紫陽縣發改局、縣交通局等單位聯系匯報,請求支持。在多次被否定、再爭取、現場調研的過程中,他始終牢記村民期盼,咬定目標不放松,在各地間奔波游說,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橋梁終于立項開工建設。
在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的支持和他的爭取下,端埡村安裝太陽能路燈48盞,修建橋梁2座,治理滑坡1處,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質量大幅改善,老百姓的脫貧致富信心也極大提高,一幅青山綠水、生機盎然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貧困戶由最初建檔立卡210戶690人到實現全部脫貧清零,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多元。
放眼端埡村,優質富硒茶、魔芋、中藥材、黑豆……一個個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正一步步點亮貧困戶的致富希望,駐村干部們也由衷欣慰。
不興產業窮根難除。選準了產業,就是開拓了一條致富路子。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經過全方位調研,充分發揮國家級富硒重點實驗室平臺優勢以及端埡村資源優勢,連續3年投入20余萬元,完成了端埡村耕地高精度硒資源調查,使端埡村成為全市第一個完成耕地硒資源詳查的行政村。結果顯示,該村85%以上的土壤富硒,且無任何工業污染,屬罕見的優質富硒區域,是天然富硒產品的理想產地。
為切實開發利用好端埡村的富硒資源,張軍總結了“陽坡種茶葉,陰坡種魔芋,不陰不陽種藥材,見縫插針種黑豆”的富硒產業發展布局,幫助村里爭取各類產業發展資金218萬元,全力推動茶、藥、芋、豆四類富硒產業發展。
端埡村擁有茶園1200畝,品質優良,但茶產業效益卻盡不如人意。為全方位幫助端埡村茶產業提質增效,他緊鑼密鼓推進茶園整合翻新、廠房改造擴建、采茶制茶技術提升,并申請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幫助研發出了一款優質高山富硒茶——人和寨富硒貢茶。張軍對這款精心培育出的茶葉視若珍寶,積極宣傳推介,聯系城區各大門店擴大銷售渠道,并通過朋友親人把茶葉銷售到了全國6個省市,對“人和寨富硒貢茶”品牌的形成和推廣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最終,這款產品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今年端埡村富硒茶產值達到了100多萬元。
園區的建設、企業的引進,為端埡村帶來了項目簽約、土地流轉、基地務工、農戶入股……這里的富硒產業花開滿地。由企業統一提供種子、技術指導、保價收購,農戶的種植興趣日漸增長,鄉村振興主導產業已顯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