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漢江,是安康的母親河。漢江及近千條支流源源不斷的清水,是安康人驕傲的資本。不過,經常性的水患,也讓臨江而居的人們飽受水患之苦。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如何在秦巴山區兩山環峙、河流縱橫、多風雨暴的氣候環境中化水害為水利呢?安康水利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搶抓政策機遇,將漢江干支流治理工程擠入《陜西省漢江綜合整治規劃實施方案》和《2013-2015年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建設規劃實施方案》,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江河治理工程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成就,使水清、岸綠、堤固、洪暢的漢江水,溫順地滋潤著這片正在騰飛的大地……
江河安瀾潤安康
我市實施漢江治理水利惠民工程建設寫實
記者 卜一兵 孫妙鴻 周健
安康東壩防洪工程
安康地處秦嶺南麓,屬北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區,河流密集,雨量充沛,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江河淮漢”的漢江,年均水資源總量多達238億立方米,比我省黃河流域年均水資源總量還多51%。3000平方公里的重要支流有3條,200至3000 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達34條。
千百年來,勤勞而勇敢的安康人,臨江建城,擇水而居,硬生生在江邊、河邊建設了10個縣區。可是,安康人在辛勤耕耘這篇熱土時,與水的糾葛卻從未間斷,“年年發小災,兩年一大災”是對安康洪水災害的真實寫照。據統計,自明永樂十四年以來,安康共發生特大洪水災害40余起,新中國成立后,重大水患就達20余起。特別是1983年7月31日,安康暴發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災,安康城區一片汪洋,水毀房舍1.16萬間,公私財產毀于一旦,直接經濟損失4.13億元……頻發的嚴重洪災一次又一次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據史料顯示,1983年安康恢復重建以來的33年里,洪災造成受災農田200萬畝次,受災人口200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以上。僅安康城區東壩片區,因地勢低洼、人員密集、沒有任何防洪工程,就先后19次遭洪水淹沒,數萬群眾在屢次的洪水中舉家撤離家園。
每一次糾葛,都是一次血的洗禮,每一次洗禮,都是一次治水經驗的積累。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安康中心城市及各縣城的城市骨架也在不斷拉大,每年汛期,防汛任務就是懸在各級領導頭上的“劍”,成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治水,擺脫水患“束縛”,安康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市人民群眾,千方百計抓防汛、抓工程,保護人民群眾的康泰安寧。但由于建設資金非常有限,工程治理段落偏少,已建工程標準普遍偏低等,水利作為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屏障功能顯得非常薄弱。
江河沒有安瀾無以談發展,江河沒有安瀾也無以話民生。水利水利,治水才能惠民成為安康取得突破發展的關鍵,更是300萬安康人民的莫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