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錢,就養蠶”,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安康群眾中流行的一句神氣話。如今,這神氣話被轉唱成了“要致富,多栽樹”,對于不少轉產林業的老板來說,這是個不小的“硬道理”。2014年,全市林業產業總值達到82億元,安康林業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步伐不止于讓城鄉變美、生態變好,還讓林業增效、林農得惠。
“美麗”正在路上
以“以糧為綱”時代,人們對林業產業這個概念基本是模糊的,那時候砍樹賣錢靠山吃山,桑、麻、耳、漆、茶、果統統稱為林副產品。由于是“副”產品,干部群眾沒把它放在心上,經濟林都是零零星星不成規模,林果樹栽不栽的活長不長的好沒人管理。現在,要把茶樹、果樹當作莊稼一樣管護,把林業當作產業來發展,把“綠被子”變成“紅票子”已成為安康人的共識。
流金似火的盛夏剛剛過去,豐碩秋收的季節款款而來。走近安康山林更能感受到“潛力在山、希望在林”的魅力。依托豐富山地資源的安康林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細聽細品才能感受其鼓點與節奏。
安康林業資源2878萬畝,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1.6%,其中又以680萬畝的經濟林產出了82億元的林業產值,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1.9%,林農人均生產收入29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9.8%。這一串數字潛力巨大,不足也明顯。
在“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發展思路的激勵下,安康林業始終堅持以國土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把山林經濟六大產業建設作為林業轉型升級的契合點,著力將傳統林業向生態林業、民生林業轉變。正如市委書記郭青在嵐皋縣調研時強調:“要深入探索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有效方式和路徑,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也正如他在3年前對話《陜西日報》時說出的那句飽含深情和詩意的話:“山林經濟既是美麗的,也是富裕的。”
將傳統林業由資源型向生態型、產業型的現代林業升級,是歷史的必然進程,既靠典型引路又要整體推進。建設涵蓋不同樹種、各具優勢特色的林業產業,探索多種組織形式、多種經營模式的業主林業,帶動山林經濟全面發展,對安康林業而言,有基礎,有條件,已經在路上。
企業是臺柱子
林業產業建什么?誰來拿錢建?怎樣建?
借雞生蛋,引企為媒。這是安康在發展林下經濟中最重要的探索。
日前,筆者在漢陰縣雙乳鎮的千余畝核桃示范園區里看到,工人們有的在收撿脫皮加工的鮮食青核桃,有的正在搶時間渡雨整地,一派繁忙景象,企業負責人說要搶在10月底前把縣林業局免費扶持的20萬株油用牡丹苗子套栽下去。這是漢陰縣林業局以企為媒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園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市有近200家企業投資林業產業建設,投資總金額達40多億元,新建茶葉、核桃、牡丹、特色林果基地74.73萬畝,建設林業園區達157個。依托企業,采取園區+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87個,帶動2.6萬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為破解產業建設資金問題,市縣林業部門創新落實市政府出臺的山林經濟實施意見,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引導企業發展林業產業。整合林業重點工程和財政專項,對連片發展茶葉、核桃的優先安排退耕還林后續產業、補植補造和造林撫育項目;落實省上干雜果基地資金,對新建和改造核桃園分別給以100元、50元每畝的扶持補貼;切塊1000萬元山林經濟發展資金,對評選出的每個園區企業給予50萬元以獎代補。利用有限的公有資金,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社會工商資本投入產業建設,基本實現財政項目投資1元拉動社會投資100元的發展格局。
經市林業局聯系引薦,北京和靈投資股份在安康斥資開辦陜西天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設股收購大戶基地,收租土地用于種植油用牡丹。兩年來,該公司已投入資金1億多元,發展油用牡丹規范化種植8000多畝,建成的種苗繁育基地年產牡丹種苗2億株。
漢中籍老板陳亞民,曾在漢濱區大河鎮當過插隊知青,為回報他的“第二故鄉”,2011年開辦軒誠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先后投入1000余萬元建設漢濱區大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園區面積5000余畝,主要以核桃為主導產業,兼營林下畜禽養殖3萬只,林下種植魔芋、黃花、中藥材、豆類等經濟作物1000畝,并規劃開展恒河中上游鄉村生態旅游。
招商引企、獎補扶持,不僅破解了發展難題,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林業產業建設投資中民間資本高達7.8億元。
如今,全市以茶葉、核桃等為主的林業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富硒茶飲、綠化苗木、林下種養、特色林果、苗木花卉、蠶桑絲綢、休閑旅游等山林經濟六大產業各顯其能,林產品總產量達29.6萬噸,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被刷新,林業產業總值可望突破百億大關。
催生“全鏈條林業”
以第一產業的種植養殖為基礎,聯結第二和第三產業,引入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相關的文化、旅游、配套服務,進行全鏈式的產業綜合發展行為,這正在成為安康林業的一種正向狀態。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業生產附加值,提高產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安康市歷經五年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經營權姓啥歸誰的老框框被打破,隨之林地、園地流轉力度速度也不斷加大。林改后,全市建成縣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9個,集體林地承包到戶達到95%以上。完成林地園地流轉120萬畝,落實林權抵押貸款5470萬元、實施森林保險1195萬畝,6個縣獲評全省林改先進縣。
山定權人定心,土地、山林被松了綁,激活的是要素,提高的是效益。
我市林業經過多年發展,許多產業小有名氣。漢濱區的核桃和油茶基地是國家級的示范區,嵐皋和平利的生漆也是國字號的“金漆”,紫陽、平利富硒茶更是撐起農業的天空。圍繞“美麗富裕”目標,市縣林業部門把貫徹落實的著力點放在了林業轉型升級上,一方面引龍頭發展規模經營,一方面強基地提質增效,在做強產業鏈條、創新品牌服務的同時,以“三產融合”為主要內容的林業新業態逐漸成形。各縣區在瞄準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普遍采取強村大戶戰略,每年推進一批萬畝鎮、千畝村和百畝專業大戶,一批林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不斷發展壯大,林業產業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
走進紫陽、平利的山山嶺嶺,成片成帶的山地生態茶園,引人注目,蔚為壯觀。全市400多家茶企、11個精制茶廠,春、夏、秋三季都制茶,安康富硒茶不再拘泥于毛尖翠峰,還推出紅茶、白茶、黑茶和茶粉飲料,茶藝、茶文化、茶生態、茶旅游把產業鏈拉得更長。瀛天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在瀛湖天柱山建成首家首家核桃良種培育、種植、加工、銷售、實訓基地,企業每年培育推廣核桃良種穗條10萬米,開展核桃嫁接技術服務500多人次,來園區觀摩考察和交流培訓活動的一茬接一茬。漢陰縣偉林農林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富硒有機核桃,加強自主科技研發,園區里1500畝的薄殼核桃陸續進入掛果期,林下發展藥材、魔芋、食用菌和養殖,還有一塊面積不小的櫻桃園讓雙乳鎮的鄉村游聲名漸起。受益于市林業產業中心和旬陽縣林業局的幫扶指導,旬陽縣江森源公司主打油用牡丹產業開發,現已形成了集牡丹良繁、種植、加工和生態農莊為一體的木本油料產業園區,公司研制的牡丹花茶、花蕊茶首次亮相安康硒博會就驚艷全場,牡丹油成為安康富硒食品新寵。
一產作特、二產作優、三產融合,全產業鏈培育推動創新發展,林業的融合發展為安康現代林業帶來一派新景象。
多重效益給力林業上臺階
2015年7月,國家林業局發文公布,嵐皋縣榮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成為陜西省六強和全國127個示范基地之一。8月底,寧陜縣第四次走進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以其“加快林下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典型經驗在會上交流推廣。10月,省林業廳將在安康召開全省林業產業工作會議,并與我市簽訂“陜西林業生態產業示范市”合作協議。
這是榮譽,更是機遇!這標志著寧陜、嵐皋兩縣林下經濟在全國已處于領先地位,我市林業產業發展迎來省市聯手共建的蜜月期。
林下經濟是安康山林經濟的最大亮點,是實現循環發展的重點和根本方向。全市狠抓林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引導推廣套種套養,建立起以林為主,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林相景觀利用相結合的立體林業經營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茶葉基地62萬畝、核桃120萬畝、木本油料240萬畝、其他經濟林258萬畝。實施林下種養80萬畝、畜禽養殖1232 萬頭,發展食用菌7000萬袋,鄉村旅游及森林公園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生態旅游綜合收入近4億元。
鎮坪縣林下藥材非常豐富,一般通過半野生撫育就可以實現適度規模的經營采收,林藥種植和林下野生動物馴養是該縣林農的傳統致富項目。在白河,原來不起眼的木瓜,經過良種繁育被發展成特色林果,成了農戶致富的“香果果”。秋末冬初,旬陽冬青果園的獅頭柑將迎來絡繹不絕的采摘客,與春天里段家河的櫻桃花形成呼應。據該縣林業局介紹,獅頭柑是旬陽的特有品種,在省外乃至北京的果品推介會上很受喜愛,李克強總理在旬陽調研時還親自掏錢購買。
“安康山林經濟涵蓋廣泛,最值得關注的是分布在城鎮周邊的特色林果和苗木花卉產業,它們屬于城市近郊都市型,不僅致富林農,還為市民提供了假日休閑目的地”。市林業局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全市已逐漸形成林上與林下、產業與休閑一體化的綠色發展格局,林業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民收入在不斷提高。”
富民強市林爭先,安康的林下經濟大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