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3日電 在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前,有三個青年人擺起了一個賣肉夾饃的攤點。他們著裝統一,分工明確,肉夾饃也是物美價廉,短短幾日便吸引了很多包括復旦大學學生在內的周邊顧客。他們這個團隊的名字叫“青年不二”。
放棄央企工作 自主創業
“折騰比安閑更讓我成長,懷揣理想比享受小康更讓我覺得對得起年輕一場。”陳根在“青年不二”的微信公眾號中這樣寫道。
陳根是“青年不二”的核心成員,也是這個團隊的組織者。他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之前在中海油做石油工程師。陳根說自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不太適合固定崗位上那種比較安穩的工作和生活,覺得那樣很無聊。“當時是做石油工程師,平常就是巡檢,檢查一下儀表,如果它一個月只壞一次,那這一個月就會很閑。”
當初他放棄了穩定的央企工作選擇去賣肉夾饃,很多人無法理解,這其中就包括他的父母和同事。 陳根的父母希望兒子能有穩定的生活,他們覺得進央企是兒子最好的選擇。“在他們眼里擺攤是很不體面的,甚至是丟人的。”陳根說,現在他父母的態度轉變了很多,雖然還是不支持做肉夾饃的生意,但是也不像原來那樣反對了。“至于原來公司的同事,表面上反對我,但是他們可能也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惜沒有勇氣。而我是那種敢想敢做的人。”
推廣家鄉小吃 拜師學藝
陳根是陜西安康人,鐘愛自己家鄉的肉夾饃、涼皮等小吃。上大學期間,他發現北京的陜西小吃很不正宗,于是萌生了推廣正宗陜西小吃的念頭。“我想把家鄉的那些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過來應該會很有市場。”
在辭去國企的工作后,陳根來到了北京西少爺餐飲。在那里,他認識了現在的合作伙伴于帥。由于和西少爺團隊一些經營理念的差異,陳根、于帥,還有團隊里另外一位成員文鑫決定自立門戶,做一個屬于自己的肉夾饃品牌。“起初很多人覺得我們的想法很二,但是我們要告訴大家,我們是認真的,要讓我們的肉夾饃成為顧客的不二選擇,所以就給團隊起了個名字叫“青年不二”。”三人調查了市場上所有口味的肉夾饃,發現潼關饃最受歡迎,也最好吃,于是他們在西安找了一位會做潼關饃的師傅拜師學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二青年已經可以制作出層層酥脆的潼關饃,他們除了制作傳統鹵肉之外還研發了秘制鹵肉。帶著自己的手藝,帶著對夢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憧憬,他們來到了上海,來到了復旦。
創業夢搭上新媒體的順風車
“青年不二”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推廣,他們開設了微信公眾號“青年不二”,第一篇推送《不要攔我,我只是想在復旦安靜地賣肉夾饃》結合轉發微信送肉夾饃的活動,收獲了43000多的閱讀量,也讓“青年不二”一舉成為復旦大學周邊的熱門人物和熱門話題。此外,他們還推出了“感謝黑料”、“好想回到小時候”等主題推送,內容大都比較接地氣。
打拼了一段時間后,積累了一定的顧客和資金,在保留攤位的同時“青年不二”開起了第一家店面。他們每天下午4點營業,晚上11點才能回到租住的房子中,處理完微信編輯、廣告設計等零碎的工作,差不多已經是后半夜了。“微信推送、廣告牌、廣告圖片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設計、自己拍攝、自己制作的。”陳根對記者說。
雖然微信營銷做得很好,但是陳根說營銷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能夠利用微信這一平臺傳遞出青年人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社會的思考,啟發更多的人去追逐夢想。
創業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創業真的是一個蠻苦的過程,但是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去試一試,其實對年輕人沒有壞處。”陳根這樣形容自己對于創業的感受。
“餅不合格,或者鹵肉因為天氣太熱壞掉,就得全部倒掉,會感覺很受打擊。”這個時候他也會想:當初那么穩定,為什么要像現在這樣累?陳根說,支撐他走下去的首先是這個團隊,當自己有一點點想放棄或者懊悔的念頭,看到這個團隊就有了重新有了信心和勇氣。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自主創業,“青年不二”就是這千千萬萬創業者中的一員。從世界500強企業到路邊攤,從穩定生活到艱辛打拼,“青年不二”在探索中前行。創業之路才剛剛起步,他們的生活未完待續。(實習生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