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工作會議在榆林召開。會議邀請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王兵就《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4)》作了權威解讀,首個國家層面的退耕還林生態效益價值評估最新成果得以公布。結果顯示:2014年,安康市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總價值高達152.41億元,居陜南三市之首,在長江流域名列第三。
值得關注的是,什么是生態效益價值?林業的生態作用早已得到社會的重視,其生態服務功能也已被廣泛認可,但其量化功能和貨幣化價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計算過?茖W客觀地研究、評估和量化林業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有利于定量反映林業生態建設成就,揭示其生態服務的重要性,增強社會公眾生態文明意識,推進綠色GDP核算和決策。本次國家報告,監測評估了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的13個退耕還林工程省份和163個地級市。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價值,主要由退耕地造林、宜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共同提供,評估指標體系由七大類15項指標構成,具體包括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林木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防護等功能與價值。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安康市退耕還林工程面積47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214.08萬畝,宜林荒山造林231.12萬畝,封山育林30.8萬畝。監測評估表明:全市退耕還林涵養水源4.39億立方米、保育土壤557.90萬噸、釋放氧氣129.77萬噸、吸收二氧化碳54.74萬噸、吸滯PM2.5達到21.8萬噸、提供負離子126.75×1022個。七大類功能價值總和為152.41億元,相當于我市2014年生產總值(GDP)689.44億元的22.1%。
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也是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的主要區域,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發揮著極大作用。自1998年特大洪災后,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的方針。1999年秋季,陜西、四川、甘肅三省率先開展退耕還林試點工作。安康是最早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點地區,工程建設面積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3.51%,涉及47.85萬個農戶182.7萬農民,是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參與面最廣的地區之一。
十五年的退耕還林,使安康生態環境發生的最明顯變化就是山更綠、水更清、人變富。退耕還林拉動林地面積逐年增長,森林覆蓋率較退耕前的41.2%凈增18.7個百分點,達到59.9%以上。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積超過0.54萬平方公里,漢江水質常年控制在飲用水二類標準,空氣優良天數357天/年,為保護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創造良好條件。十五年來,安康受益國家退耕還林工程投資50.53億元,退耕農戶戶均政策性增收10560元。通過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培育形成了以富硒茶、木本油料、干雜鮮果、林下經濟等為主的經濟林面積645萬畝,建成萬畝基地鎮86個,強村大戶1988個,現代林業園區157個,2014年全市林業生產總值達到82.85億元。退耕還林不僅是我市林業生態建設的增速提質,其實質是將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催生了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解放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有力推動全市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還將繼續加大退耕還林進程,“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實施15-25度水源地和25度以上陡坡地的退耕造林,爭取到2020年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100萬畝的目標。同時,繼續加強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工作,加大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提高林分質量,讓林業生態效益價值不斷提升,為社會創造更加優質的生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