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鞋的步驟:第一步:配齊打草鞋的工具。一般農戶會有祖傳的。小戶人家未添此具,用時可向鄰居借。整套工具有草鞋耙、拗、梯、錘四件,都是木制的。此外,還要一條腰椎帶(需系上一個半正方形的柴木)和一把剪刀。
安康新網訊(通訊員 趙久剛 圖/文)草鞋,是綿延我國幾千年歷史的足履用品之一,如今民間依稀可見,流傳于陜西秦巴山區廣大農村傳統民間手藝——打草鞋,而今,這一行業已快完成使命了,悄悄地退進歷史博物館歇息了。不過對貧困山區農村一些老農民,可能還記憶猶新。
年過七旬的白發銀須老奶奶仍然執著于傳統習俗的打草鞋、穿草鞋,繼續保持與傳延草鞋精神。 草鞋曾經是我們的傳統勞動用鞋,其編織材料主要是龍須草、稻草、麥秸和麻等等,穿起來輕便、通風、防滑。打草鞋也是農民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現代人雖然不再打草鞋了,但是在鄉下如果遇到喪事,孝男孝女還是要披麻戴孝穿草鞋的。想想當年紅軍戰士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爬雪山,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無不是穿草鞋打下的江山,解放了全中國。那時候農民山路步行、勞動都穿草鞋過來的。不僅成本低、本錢輕,而且挺輕便、涼快。打草鞋即是山區農村一個簡單生產方式,也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費時費力,有時候得整整一天時間,一般打一雙草鞋在3-4小時,而且中途不能休息,完全是一個“功夫活”。
打草鞋的步驟:第一步:配齊打草鞋的工具。一般農戶會有祖傳的,小戶人家未添此具,用時可向鄰居借。整套工具有草鞋耙、拗、梯、錘四件,都是木制的。此外,還要一條腰椎帶(需系上一個半正方形的柴木)和一把剪刀。第二步:搓好打草鞋的經條繩子(俗名叫草鞋“省”)。先用雙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細的絡麻繩索,再視腳板長短制成一個四繩網。第三步:要備足打草鞋的緯料。絡麻、舊布條和優質稻草等。主要原料還是稻草、龍須草,故名曰“草鞋”。第四步:要坐在板凳上進行編制。先把草鞋耙架在四尺凳頭,人坐在凳上靠墻壁的另一端;再把草鞋“省”前頭系在腰椎帶的柴木鉤上,將四繩網架在草鞋耙的小齒里;
第五步:接著用生桐子油擦滑草鞋“省”后,就開始制作:先打鞋草鼻,再打草鞋身,最后打草鞋跟。第六步:打到適當的位置,還要添上草鞋眼和耳。打時雙手將原料搓緊,從左向右、又從右向左,如穿梭一般,一股一股地打上去。第七步打上二寸光景,就用草鞋拗和草鞋梯配合打緊,同時用木錘敲打草鞋邊。但不可用力過大。若力氣大于繩索承受量,即會斷經,那就麻煩了。打好后取下在石頭上錘軟,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可。簡單,確實一學即會。不過要打快又打好也難,需真本事呢。打草鞋、賣草鞋、買草鞋、穿草鞋,還有什么“兩人擔草鞋肩”玩藝兒,早已頻頻地向人們揮手告別,將銷聲匿跡、壽終正寢了。然而,打草鞋、穿草鞋這種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正是源遠流長的“鞋文化”之精華,它曾為廣大農民創造財富和工農子弟兵打天下,立下汗馬之功。史學者會將其功勞記入人類光榮史冊里,讓其光照千秋,激勵新時代新行業繁榮昌盛。如今對現在的人來說,草鞋是什么東西?恐怕是個陌生的名詞。有人不僅未曾看過草鞋的模樣,還有多數人可能聽也沒有聽過“打草鞋”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