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記者艾蓓 通訊員許兵)5月22日上午,石泉縣長周耀宜和副縣長程達斌帶著一群從“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石泉來的蠶寶寶們亮相絲博會,雖然這些小精靈們是第一次來到省城,但她們一點也不怯場,她們在會展中心優雅的吃著桑葉,儼然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一時間這些來自石泉的小精靈們成了絲博會上的大明星,與會記者和市民們紛紛拿起手機、相機爭相拍照。
在蠶寶寶的身旁,石泉的工作人員們展示出了蠶繭,蠶絲,精美的絲織品,周縣長說:“我們帶著富有靈氣的蠶寶寶來上絲博會,主要是想讓逛絲博會的中外友人們能夠形象生動的了解,從小小的蠶寶寶到精美絲綢是一個怎樣復雜而美麗的傳奇,這其實是一個奉獻和犧牲的艱巨歷程,她就象古老的絲路文化一樣,給我們闡釋的是一種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偉大民族精神。”
“石泉縣興桑養蠶起源于西周時期,距今有2700余年的歷史。1984年12月,在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原子午道)出土了西漢時期皇帝褒獎蠶桑生產大戶的御賜獎品—— “鎏金蠶”,經國內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且僅此一條,彌足珍貴,現珍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由此見證了石泉縣悠久的興桑養蠶歷史及濃厚的蠶桑文化底蘊,故石泉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源遠流長的石泉蠶桑通過古絲綢之路,成為最早傳播中華文明、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這足以說明早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深受西域各族人們歡迎的絲綢主要來自今天的石泉,所以我們今天對絲綢之路追根溯源,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可以很自信地說絲綢的源頭在石泉,石泉的絲綢對絲路文化功不可沒。”副縣長程達斌說。 石泉縣位于陜西省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距絲綢之路起點長安140公里,是西北蠶桑第一大縣,國家新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和國家級蠶桑標準化示范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以來,石泉縣全面推進蠶桑產業突破發展戰略,在推進轉型升級、規模擴張的同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聯合共建蠶桑產業試驗示范基地,全縣現有高標準優質桑園10萬畝,年養蠶10萬張,產鮮繭4500噸,現有繭絲綢加工及副產品開發企業13個,已形成集育苗植桑、制種養蠶、收烘繅絲、織綢制衣及副產品開發一體化、產學研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體系,現代工藝結晶的蠶絲制品和鎏金蠶工藝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
據悉, 本次絲博會會上,石泉縣制作了精美的“絲路之源、石泉十美”展板在展館內巡展,該縣還依托區域資源優勢,組織了天成絲業、博硒科技、鬼谷子食品、金州農業、雙環鍛造等多家企業參展,還專門設立了絲綢服裝、富硒食品、裝備制造產品展位,所展出的蠶絲被、絲巾、富硒桑葚酒、黃花菜等產品,受到參會客商一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