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曦)“我是漢江一條魚。”從今年“科技之春”宣傳月啟動儀式歸來,也許很多安康人將會這樣定位自己。
漢濱區科協與思源漢江水生野生動物研發中心聯合舉辦的《我是漢江一條魚》科普圖片展,獲得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點贊。現場有領導表示,這樣的工作前所未有。群眾則認為它說出了自己苦苦思索卻表達不出的東西。
它之所以能俘獲人心,不是因為展板精美,而在于這是在南水北調的大背景下,對安康與漢江、漢江與國家之關系所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提煉。
為安康發聲
110塊展板延展了一百余米,《我是漢江一條魚》科普圖片展,成為我市“科技之春”主場示范活動中最靚麗的風景線。與此同時,現場還贈送了漢濱區科協主席李愛龍主編的同名科普書籍。這些成果,都緣自李愛龍的北上之旅。
去年年底,李愛龍一行趕赴北京,領取中國科協給漢濱區配送的“科普大篷車”。當時恰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首都輿論一片歡慶,北京人民將此當做一個盛大的節日。
作為安康人,李愛龍與有榮焉。但他漸漸發現,湖北和河南的宣傳非常活躍,媒體的一些報道也讓人很不舒服,老給北京人一個印象——似乎他們吃的是丹江水而河南為此犧牲最大。
這讓李愛龍非常不服氣,他說丹江口水庫70%的水量來自漢江,而漢江70%的水量又是由安康境內的大小河流提供的。但在當時,不只安康,處在漢江上游的陜西各市聲音都不夠響亮。用承制展板的市作協副主席周長圓的話說:“我們成了一場盛宴的旁觀者。”
回來之后,為安康發聲、為漢江正名的念頭在李愛龍腦中揮之不去。他覺得不但要保護這一江清水,也要讓人們認識這一江清水,這是安康人的責任,也是科協的本分。
魚是漢江的靈魂和圖騰
如何宣傳漢江,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何況李愛龍還想把“本分活”做成“特色活”。漢江是一個巨大的物象,如何與每個人聯系起來,的確費人思量。
對漢江兩岸的人來說,漢江是母親河,覺得它親, 但一直找不到具體的親近方式。對南水北調惠及地的人來說,漢江是一個遙遠的名詞,缺乏具體可感之物。
李愛龍一直在尋找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一次與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許濤清的交談,終于讓他靈感迸發。他從經常到安康做野外調查的許濤清那里得知,漢江里生活著105種野生魚,而且70%的種群資源都在上游。他開始將信將疑,因為他所接觸的漢江魚只有十幾種。在讀完許濤清贈予的大量資料后,他受到了深深的觸動,沒想到漢江陜西段有如此豐富的魚類資源。這是漢江人的福氣,也是漢江人的驕傲。
由此,“我是漢江一條魚”的理念逐步形成。他說,從生態上講,魚是漢江的靈魂,有魚在,漢江就是活的。魚好必定水好,水好必定山好,山好必定生態好。野生魚就是生態魚,豐富的野生魚能夠充分說明漢江水質好,安康生態好。
而且,他把魚視為一個飽含情感的意象,視為漢江的圖騰,每一個被漢江所哺育的人都是漢江里的一條魚。他提出“我是漢江一條魚”的理念,正是要喚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惠及區人們的情感,讓所有喝著漢江水的人都覺得自己是漢江一條魚,與漢江建立割舍不斷的血脈情緣。
所以,他選擇野生魚作為漢江的使者,并相信人們能通過這個血肉豐滿的意象讀懂漢江。正如李愛龍在詩中所說——“我來了,我是漢江一條魚”、“我是漢江的使者”、“我要為一條江重新命名”。他正是通過魚重新詮釋了漢江。
攜帶一條江行走大地
為了讓這條代表漢江的魚鮮活起來,漢濱區科協醞釀了“五個一” 行動,即編一本書、辦一次展覽、搞一次征文、組織一次采風、舉辦一個論壇。
經過4個多月的緊趕慢趕,《我是漢江一條魚》科普書籍和展覽同時在“科技之春”啟動儀式上亮相。它們將已搜集到的漢江陜西段103種(有2種未收集到圖片)魚類的原色圖片展示出來,并就其學名、俗名、種群分類、體貌特征、適生環境、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等作了簡要介紹,為我們了解漢江野生魚提供了直觀而珍貴的資料。與此同時,文學藝術采風活動與主題征文大賽也已經啟動。
區科協經費緊張,開展這些活動已經花去今年一半的經費。事情雖然難辦,但仍然要堅持做下去。李愛龍期待著實現讓漢江魚攜帶一條江行走大地的構想。即先讓《我是漢江一條魚》圖片展從寧強出發,沿漢江流動展覽,將漢江沿線串在一起。然后,再從丹江口出發,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主要城市展出,一直到天津。讓野生魚成為名副其實的漢江使者,出訪華北大地。
李愛龍說,區科協勢單力薄,這項工作將交給新注冊的民間公益組織——思源漢江水生野生動物研發中心,希望用政府購買服務或自己尋求贊助的方式去實現。
圍繞著漢江野生魚還有很多大文章可做,譬如建設安康魚文化體驗展覽館、打造生物地理標志、人工養魚取締后野生魚的放殖……這些可能不是科協的“本分”,但李愛龍一直在思索。 為安康山水點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有找準契合點,賦自然山水以文化靈性,山水才能“走心”。無論保護環境還是發展旅游,也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千峰疊翠、水皆縹碧,幾乎成了安康的第一競爭力。但很多人提起秦巴山和漢水,都只能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談。不具體即不深入,不深入即是“失語”。所以有了山光水色,還要有文化創意。我們應該用獨特創意寫出巴山漢水的精神風貌,點出安康山水之眼。
“我是漢江一條魚”的創意,是為漢江點睛的有益嘗試。從一條魚開始認識漢江,簡單具體,卻又暗含著每個人都是漢江一條魚的意蘊,透露出漢江的靈性。古代風水家說:“三年尋龍,十年點穴。”尋找龍脈困難,而要點準它的正穴更是難上加難。“我是漢江一條魚”是否點在了漢江的結穴處,可能還要經過時間的考驗。但它的確使人眼前一亮,發人深思。希望它能激發更多人,加入尋龍點穴的隊伍中來,為安康山水點上傳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