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wǎng)訊 (通訊員 唐紀創(chuàng))3月21日上午,在安康市文聯(lián)和作協(xié)聯(lián)合舉辦的第二屆青年作者創(chuàng)作培訓班上,省作協(xié)副主席市作協(xié)主席張虹主講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基本要素》,她以自己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體驗教導68位參加培訓的學員,在生活中細心積累素材,心靈受到個性化人物的撞擊,若能為中國文學的畫廊里增添新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精品小說了,作者將會永遠活在讀者的心中。
她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解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
第一,形象的塑造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素。
全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560個,只有少數(shù)幾個人創(chuàng)作小說。“有高原,沒有山峰,沒有頂峰的作家。”希望通過這次培訓,你們當中有黑馬出現(xiàn)。
“在創(chuàng)作小說前,先有人物形象”。若是先有故事,后有形象,那僅僅只是個故事,不能稱為是小說。
小說中,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若形象創(chuàng)作成功,作家就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哈利波特》就是這樣。在最樸素中塑造偉大。
人物在作家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賈平凹的《秦腔》之后,寫了一部《高興》。
劉哈娃為賈平凹講故事,講撿垃圾的事情,是劉哈娃的仗義的性格感染了賈平凹。劉哈娃說“撿垃圾,真高興!”撿了個電視機,就可以看電影。于是,賈平凹就到西安的城中村(垃圾村)里,和撿垃圾的破爛王們同吃同住同睡,聽他們講故事,看如山如海的垃圾。生活的體驗,以及劉哈娃這個人物,給他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撞擊。賈平凹從人物“絕境中”起筆,劉哈娃賣腎蓋房子,但是房子修起了,可姑娘卻已嫁別人了。
“先有形象的啟示,才組織了劉哈娃的人生故事”形成了小說《高興》。
我自己的作品《等待下雪》,發(fā)表以后每天收到十多封讀者來信,在深圳領獎的時候,很多人見到我流出了激動的眼淚。就是因為有了一位高潔的教師形象,她給我的最大的啟示是一句話“只要我站在講臺上,那就是最高興的事情!”
正因為是有了這個視事業(yè)如生命的教師形象,我三個晚上就寫成了《等待下雪》。
“有了鮮明的人物,作品才能立起來。”我國文學四大名著就是這樣。《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聰明,智慧,忠誠,是他的性格特點。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瘦到,臉上一層灰”,總是給人絮絮叨叨地說“三毛在剝豆”。還有阿Q形象,他是“自我安慰”。
一首詩中,也要有形象。詩歌《殺狗的過程》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昨晚我看了過后,一夜沒有睡好。
作品必須為文學畫廊增添獨特的藝術形象,那才是不朽的作品。
第二,小說是從生活到創(chuàng)新的飛躍。
全國平均每天產(chǎn)生2部長篇小說,你算一下,一年下來要出多少部長篇小說了。希望大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能夠各領風騷三五年。
《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是我2006年在旬陽拍攝電影時搜集的素材。我們住在楊山村十組,條件非常艱苦,連電話都不通。在拍攝《村支書和他的媳婦》時,正要拍攝有“夫妻相片”的情節(jié),可是怎么相片卻不見了!我突然想起,是不是房東給藏了?因為她(小媳婦)喜歡上了英俊的主演,我觀察到:我們吃飯的時候,都吃的是素菜,只有他碗底埋的有肉,這就是一種特別的關懷。我于是找她談心,“能不能把那個照片,借我們用一下,用了就立即還給你!”小媳婦在家里的長木柜的谷子里,找出了照片。
后來,我發(fā)現(xiàn)楊山村所有的丈夫,都是在煤礦打工。小媳婦18歲結(jié)婚后,丈夫在正月十五后就出去了。“她付出了一生的荒涼,一個人一座山頭。”
由此,我思考了八億農(nóng)民的命運,他們的生命是不是也很荒涼呀?還思考了許多問題,寫出的小說,不僅是對社會的批判,也寫出了社會現(xiàn)實。
《小區(qū)的婚事》里面的主人公,是我經(jīng)常在安康橋頭去理發(fā),結(jié)識的一個姑娘。
一天,我在那理發(fā),邊理邊聊,說到她馬上就要嫁人了,姑娘立即嘆了一口氣。我說,結(jié)婚是喜事呀,你怎么嘆氣呢?她說“我嫁的是個啞巴”,走投無路了,找了無數(shù)的人,都沒有成,人家嫌棄我在南方城市發(fā)廊干過,年齡也29歲了,所以現(xiàn)在只有退而求其次。那個啞巴是在9歲時發(fā)高燒后,成了啞巴的。
我寫了三次都失敗了,寫姑娘違心地嫁給了啞巴,藝術上沒有提升。寫了兩萬字了,覺得沒意思。
后來,我想把情節(jié)改動一下,是姑娘去了彈棉花的店子里,看到了仔細熱情的啞巴服務的場景,感覺這個人踏實,可靠,慢慢地愛上了啞巴。
小說的境界,就這樣提高了。
初學者愛寫大故事。我高考的時候,作文題目是《一件難忘的事》。我寫了今天我能參加正式的考試,是最難忘的。因為我是董必武的親屬,上學時,每次學期結(jié)束,都不讓我考試。
我們要寫小故事,寫個體的生命,人的學問,人的情緒寫好了,小說就寫好了。
第三,個體生命的獨特體驗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最佳切入點。
《這個世界無需仰望》小說就是這樣。正是殘疾作家王庭德“不忘記文學,絕不討飯,一定要成為作家!”沒有飯吃的時候,仍然不忘記讀書。
在平凡中,找到了最熟悉的生活。
她的講課使參加培訓的青年們深受啟發(fā),贏得了大家掌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