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唐紀創)3月22日上午10點30分,安康學院中文系教授市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春平,自己戴著便攜式的擴音設備,站著為安康市第二屆青年作者創作培訓班的學員講課,他說“我從來沒有認為我是在講課,而是與各縣區的青年作者進行交流,談談我創作的體會,自己的一些文學體驗。”
他談到,自己是陜西作家里比較幸運的一個,寫了10部長篇小說,5部被改編為電視劇,《玻璃是透明的》還進了北京大學的教材,有眾多的研究機構都在研究李春平小說,都取得了階段性的科研成果。同名小說拍攝的《郎在對門唱山歌》電影,在上海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5項大獎。在陜西作家中,他賣小說版權最多的,賣出了8部。
他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的文學地位,是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把文人的地位提高了,尤其是解放以后,文人的地位更高了。
他在上海,一家三口,完全是依靠寫作來維持生活。“我不寫,就沒飯吃”,一臺電腦養活一家人。
“前期作品《玻璃是透明的》《上海是個灘》,是很純正的。那時,寫作就是在上班,是在掙我的勞務費”。
只有寫作,他澎湃的心情,在文字中得到完整的表達,小說中的人物,傳播著思想和靈魂。
因為“我的心眼太實在了,做不了生意”,只能寫作了。
最初,在上海寫了三十多部小說,雖然沒有發出去,可是掌握了小說的架構和基本技巧。
“《上海是個灘》出版社給了我雙倍的稿費,是為照顧我當時在上海拮據的生活。”
他回憶,上中學時,就開始了小說的寫作,被老師發現,沒有點名地批評他“有的同學,還沒有學到個啥知識,還想寫小說!”也正是老師的這句話,激勵著他寫作,他那時就想:不寫出個名堂,不罷休!
他認為,宋代的話本,應該得到繼承。一篇好的小說,既要有好的故事,還要有好的典型人物,人物的核心是在命運和個性中得以體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必須遵循邏輯性,是構成故事的基本點。
他還談到了細節描寫和想象在小說中的巨大作用,希望青年作者多讀我們中國的文學名著,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法,多出成果。
講授結束時,會議廳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12點,省作協副主席市作協主席張虹,對所有給學員講課的老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免費講課,勉勵學員: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收成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