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肖兵)3月5日下午,正值元宵佳節,在漢城國際舉辦的元宵喜樂會現場,人潮涌動,歌聲伴隨著歡笑聲,喜慶而祥和。
在長長的燈謎長廊一角,73歲的丁義蓮和兩位女孩正在嫻熟地展示剪紙技藝,身前的桌子上擺著剪紙用的剪刀、筆、紅紙和圖冊,后面的墻壁上貼著栩栩如生的“四季平安”和“梅蘭竹菊”。在熱鬧的活動現場,紅彤彤的剪紙透著濃濃的節日氣息,迎來不少群眾駐足觀看。
“真好看,我可以試一下嗎?”9歲的王梓彤看著精美的剪紙,饒有興趣地問。
“當然可以,來,我教你。”坐在丁義蓮身邊的曹曉琳很是熱心,她拿出剪紙圖冊,翻開其中一幅,“剪這個蝴蝶吧,按照圖上的步驟,慢慢來。”
看著小梓彤無從下手,曹曉琳耐心指導:“把紙沿中線對折,從這里開始斜著剪……手要穩。”幾分鐘后,一只簡易蝴蝶就從小梓彤手中誕生了。“你看,這是我剪的!”小梓彤拿著親手制作的小蝴蝶,興奮地向身旁的父母展示。
“剪紙是個細致活兒,需要技巧,也要有創意。”人群散去后,丁義蓮對小梓桐剩下的紅紙繼續加工,“你看,這蝴蝶中間一掏空,就活了!”。
丁義蓮和剪紙結緣已經有60多個年頭了,2000年從漢濱區建設局退休后,才有了更多學習剪紙的時間和機會,“小時候家里窮,沒有什么新玩意兒,就是對剪紙感興趣。學會以后,每年春節剪紙就成了一種習慣,窗戶上貼了它,年才算是圓滿了。”在她的記憶中,剪紙就是兒時的鄉愁,透著濃濃的年味兒。
日積月累,丁義蓮的手藝越來越好。如今,十二生肖、門神、皮影、小場子等,無論是動物、花草,還是人物,她都能活靈活現地剪出來。
時間久了,她剪紙的名氣在社會上逐漸傳開了。“有時候,恒口、五里這些地方有人結婚,還專門上來請她幫忙剪些窗花。”在漢濱區文化館工作的曹曉琳告訴記者,丁義蓮的剪紙技藝在民間來說算得上一面旗幟。
然而,每每說起這些,丁義蓮卻有不少憂慮,“這不能說是我的剪紙技術有多好,現在社會上會剪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傳統的東西被時代沖淡了。”不過丁義蓮也并不悲觀,她相信經過歷史的沉淀,傳統的東西一定會傳承下去。“還有這么多小孩兒對剪紙感興趣,他們身上就蘊藏著希望和信心。”丁義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