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記者 梁真鵬)3月1日上午,由省作家協會和西安工業大學聯合舉辦的“陜西殘疾人作家創作研討會”在省作協高桂滋公館召開。省作協黨組書記蔣惠莉以及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暢廣元等出席會議。
近年來,陜西殘疾人作家的創作以其形式多樣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蔣惠莉表示:殘疾人作家是用生命在創作,他們有活力、接地氣、關注社會底層,省作協將進一步加大對殘疾人作家的扶持力度,做好殘疾人作家的服務工作。
研討會上,首先由矛盾文學獎評委李星老先生對安康籍殘疾作家王庭德所著長篇紀實小說《這個世界無須仰視》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點評,給予極大地肯定和贊揚。
作為一名對文學充滿夢想的殘疾人文學愛好者,身處偏避閉塞鄉村王庭德,在初中畢業近十五年時間里,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托著行動不便的殘肢,為生計四處奔波的同時,他還想盡一切辦法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發表了3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他的執著追求,不僅贏得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也得到了省、市、縣以及文學界很多領導老師的扶植和幫助。2013年,在省慈善協會的資助下,王庭德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引發社會關注。王庭德作為一名無依無靠的農村孩子,有幸參加陜西作協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首屆長篇小說創作研討會的學習,為自己的文學創作和人生閱歷掀開了新的篇章。
《這個世界無須仰視》是一個出生在陜西偏遠大山深處的侏儒癥青年,在家境貧寒、自身殘疾、行動不便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挑戰生命極限的真實故事。作者王庭德以其真實經歷,用樸實的文筆,呈現了自己求生、求學、堅持寫作、自食其力的艱難,心酸里程,變現了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愛心的青春勵志作品,告訴人們,不管生活多苦多難,只要咬緊牙一步步走都能挺過去,因為心是堅定的。而對于侏儒癥人來說,通過不懈的努力,你就完全可以平視這個世界而無須仰視。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這部長篇小說的思想藝術價值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討。小說以作者夢想為背景,以殘疾人勵志為主題,以一個殘疾作者對生命感的獨特體驗,真實地記錄了他童年、求學、求職期間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堅強地笑對人生、勇往直前的成長故事;反思了現實生活,人類文明;堅持,是王庭德人生的關鍵詞。童年時,身體殘疾和家境貧寒,當上學成為奢望時,他便兩年如一日,爬在村小學教室的窗臺下聽教師講課,終于打動老師,讓他免費上學。成年后,求職屢屢碰壁,生活愈發窘迫,他做通訊員寫新聞,依舊堅持著寫作夢想。在采訪途中,他行走艱難,疲憊不堪,摔倒在地,他“索性就勢爬行,如蝸牛般爬行,雙膝跪地,四肢爬行,雙膝抽筋似的疼痛,爬行不了幾步就毫無力量了,我只有全身匍匐在地上,僅憑兩只胳膊的力氣,挪動下巴,慢慢移動身子,一寸一寸地在鄉間公路上艱難地爬行……”以不并復雜的故事書寫著鄉村的人性人情之美,表達了一個鄉村殘疾青年對自由、愛情以及對人類自然天性的回歸的強烈渴望;以新鮮、奇特的構思,暖色調的筆觸,將馬和人的情感深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會上,矛盾文學文學獎評委李星說,殘疾人作家是不應忽視的一個群體。王庭德的《這個世界無須仰視》,是一本自傳體小說,筆墨中滲透出一種溫暖的情愫。王庭德身體殘疾,但他的人格健全。自尊、自強、自立,在逆境中頑強地尋覓一線生機。他有旺盛的求知欲,他的文字中充滿正能量。他說“德國格林兄弟寓言‘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表現的是特殊世界中幾個特殊人物的愿望和夢想,它們夢想的實現是與美麗的公主聯系在一起的。而王庭德的自傳體小說《這個世界無須仰視》表現的卻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夢想的矮人故事。正如賈平凹先生評價該書所說的:‘他的精神高度才是他真正的高度。他生勵自信,內心強大而充滿陽光,他說這個世界無須仰視,他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懂得在奮斗中尋找幸福和快樂,他的精神值得我們仰視。’正因為精神的高度,王庭德這本書已經成為許多青少年喜愛的勵志好書,不脛而走。”
《這個世界無須仰視》恰好是由殘疾人創作的反映殘疾人生活題材的作品,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與褒揚,證明了殘疾人同樣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創造者!
通過這次文學創作研討會,不僅使王庭德領悟了文學意義及文學的藝術魅力,更加激發了他們從事文學創作的熱情,堅定了他們從事文學創作的信心和勇氣。